【摘 要】
:
北宋歐陽修所撰《新五代史》一書語言簡潔凝練,敘事明白曉暢,反映了五代至北宋時期即近代漢語早期的真實語言面貌,具有極高的語言研究價值。本文從語言學的角度對《新五代史》語料中的複音詞進行研究,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是《新五代史》中的新詞新義,即前代文獻不見,首見於《新五代史》或同時期的五代至北宋年間文獻的詞語和義位。我們重點分析了新詞新義的語法語義結構,對新詞新義的產生途徑進行了溯源。發現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歐陽修所撰《新五代史》一書語言簡潔凝練,敘事明白曉暢,反映了五代至北宋時期即近代漢語早期的真實語言面貌,具有極高的語言研究價值。本文從語言學的角度對《新五代史》語料中的複音詞進行研究,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是《新五代史》中的新詞新義,即前代文獻不見,首見於《新五代史》或同時期的五代至北宋年間文獻的詞語和義位。我們重點分析了新詞新義的語法語義結構,對新詞新義的產生途徑進行了溯源。發現這一時期的複音新詞新義主要為名詞、動詞、形容詞,以聯合型和偏正型複合詞居多;新詞多由語素組合產生,部分也從原有的詞組短語簡縮而來;新義則主要由語素義引申變化、語法結構變化和詞語原有義位引申而產生。
其二是《新五代史》中出現的,和現代漢語表達同一概念而使用的與現代漢語不同的詞。我們發現這些古今同義的一組詞可能是歷史層面的古今詞替換,也可能是當時共時層面的同義詞選擇,同時我們也對《新五代史》中的詞語詞形在語言演變的過程中消失而現代漢語中的同義詞語保留下來的原因略作分析解釋。
其三是《新五代史》中所見在現代漢語中仍然保留的詞語,我們主要比較了該類詞語古今詞語的異同,重點從《新五代史》中所見義位的改變和《新五代史》所見詞語整體義位的增減兩方面考察了詞義的發展演變,包括某一義位理性義的擴大、縮小、轉移,色彩義的變化,詞義的具體深化和某個詞語整體義位的歷時增減。並對詞義演變的原因略作分析。
其四是《新五代史》語料對《漢語大詞典》詞語、義項、書證的補充,主要是補充《漢語大詞典》漏收的詞語和義項,提前其滯後書證,補充《漢語大詞典》中現有的部分孤證。
其他文献
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理论之一,它不仅在20世纪初的苏俄成为现实并较为妥善地解决了国内民族问题,而且逐渐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为其他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但毋庸置疑的是,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不断的遭受质疑和反对。冷战结束后,新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民族分裂分子扭曲和滥用民族自决权原则以达到分裂国家的目的,对国家内部和国际社
通过对某储气管道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较为准确、客观的评价了其在输配系统中发挥的调峰功效,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可供相似工程参考。
莫迪亚诺的每一部小说都在讲述关于回忆的故事,而他笔下的这些或充满着遗憾、或充满着希望的故事均离不开空间的参与。但是,空间在莫迪亚诺的小说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故事发生背景如此简单,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在文本中呈现出多种形态,并且承担着深厚的隐喻意义。本文联系其作品中展现出的“流动性”特质,以“空间”为中心展开辐射式研究,对其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心理世界、遗忘与记忆的主题、叙事手法、时代面貌等问题均予以
赵藩(1851—1927),云南剑川人,白族,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杰出的少数民族人物,他对我国近代史、尤其是云南近代的历史和地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运动,历任众议员,南方军政府交通部长。赵藩在历史上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但最为突出的成就在文化方面。赵藩一生著述颇多,尤以诗词为最,一生倾心于文学创作研究,有极高的书法造诣,同时精于楹联创作,其手书的昆明
陈映真以第三世界左翼思想者的形象屹立于台湾文坛,其小说富含的历史厚度和思想浓度在台湾文学界鲜有人及,要读懂战后台湾,陈映真是绕不开的。以后殖民视角作为阅读陈映真小说的切入点,不仅符合台湾的历史与社会现实,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他小说中的历史关照、现实批判,阐发陈映真文学的当下意义。 绪论部分大致梳理陈映真研究的成果,介绍了较具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文章,以及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和大致结构。第一章主要分
词从产生以来,主要是男性文人抒怀遣兴、表情达意的工具,然而“词至清代,一枝独兴而创新。不论男女,词家辈出……女史闺秀,蓬起直追。”①在清词史中,出现了“闺词雄音”这样一种突出的文学现象,从清初一直贯穿于整个清代,表现出一种奇妙的延续性。创作出此类佳作的女词人在清初主要有徐灿、顾贞立等,在清中主要有熊琏、吴藻、顾春、沈善宝等,在清末主要有吕碧城、秋瑾等,其中以顾贞立、吴藻和秋瑾三位闺秀词人最为典型。
弹词小说《再生缘》作为一部女性作家执笔的长篇韵文体小说,是清代弹词小说作品中的突出代表。《再生缘》以其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真实地再现了清代女性的现实生活,凸显了清代女性在封建社会性别压抑环境下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古代女性渴望走出闺门,步入社会,建功立业,实现男女平等的人生理想。作者通过“女状元”孟丽君等女性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和行为,充分肯定了女性的才华与价值,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女性抗争意识。同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早号此山居士,后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官宦世家,是南宋中期一位政治家与杰出诗人,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被冠誉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的诗歌创作同政治生涯一样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特别在咏史诗、田园诗、赠酬诗、羁旅诗方面影响甚大,获得古今中外学者的赞誉。范成大咏史诗现存世有八十余首,集中反映了作者凭吊古迹、缅怀古人、吟咏英雄以抒发家国破败之
近年来,很多学者引入语法化理论或演化语言学理论来进行汉语方言语法词研究,将历史语法研究与现代汉语方言语法词(或虚词)研究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语法词是汉语中最稳固的部分,它既能勾连起古今语法变化和当今不同汉语方言之间的联系,也能为探索语法化的跨语言演变类型提供佐证,因此基于历史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语法词的来源问题进行跨方言、跨语言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语言类型学、语法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考察
“鸟言兽语”的论争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理论争鸣。这场论争丰富了儿童文学的理论成果,也影响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书写实践。本文由一手历史文献入手,采取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中的“鸟言兽语”之争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分析“鸟言兽语”的儿童文学的发展在现代文学阶段经历的起伏,由此管窥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走向与嬗变轨迹。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写“鸟言兽语”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