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词从产生以来,主要是男性文人抒怀遣兴、表情达意的工具,然而“词至清代,一枝独兴而创新。不论男女,词家辈出……女史闺秀,蓬起直追。”①在清词史中,出现了“闺词雄音”这样一种突出的文学现象,从清初一直贯穿于整个清代,表现出一种奇妙的延续性。创作出此类佳作的女词人在清初主要有徐灿、顾贞立等,在清中主要有熊琏、吴藻、顾春、沈善宝等,在清末主要有吕碧城、秋瑾等,其中以顾贞立、吴藻和秋瑾三位闺秀词人最为典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从产生以来,主要是男性文人抒怀遣兴、表情达意的工具,然而“词至清代,一枝独兴而创新。不论男女,词家辈出……女史闺秀,蓬起直追。”①在清词史中,出现了“闺词雄音”这样一种突出的文学现象,从清初一直贯穿于整个清代,表现出一种奇妙的延续性。创作出此类佳作的女词人在清初主要有徐灿、顾贞立等,在清中主要有熊琏、吴藻、顾春、沈善宝等,在清末主要有吕碧城、秋瑾等,其中以顾贞立、吴藻和秋瑾三位闺秀词人最为典型。
本文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清代女性词坛的盛况、简要分析清代女性词坛繁荣的原因、梳理“闺词雄音”的历史发展脉络,并结合顾贞立、吴藻和秋瑾这三位女词人的生存环境来阐述她们创作相关词作的条件。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第二章主要讨论清代“闺词雄音”的“性别遗恨和才名焦虑中的文化想象”,顾贞立、吴藻和秋瑾虽身处不同时期,但都因对性别和社会角色不满而衍生出“性别遗恨”和“才名焦虑”等复杂情感,她们在词作中也大胆表露自己对社会角色、才名等方面的强烈诉求。第三章主要探讨清代“闺词雄音”的“家国情怀与性别张力中的词境开拓”,顾贞立、吴藻和秋瑾密切关注家国问题,将自己与社会历史重大主题紧密关联,并将个人化的经历和情感融入词中,扩大了女性词的描写范围。第四章主要论述清代“闺词雄音”的“刚柔并济与‘双性’修辞中的审美追求”,从情感、题材、修辞、意象、体式、语言、风格、词境等八个方面力求全面地解读清代“闺词雄音”审美形式上的特征。第五章主要阐述“闺词雄音”与“男子闺音”的关联以及它的文学意义,这些女性用风格迥异的词变幻出“闺词雄音”这样一种具有男性风格的词,既体现了女性的进步,又体现了女性词史乃至中国古代词史的进步,同时为中国古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他文献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深刻改变了网络舆论的传播环境,新时代下的网络舆论语境已经转变为一种你说、我说、他说的新型传播格局,多元思想文化间的交流、交锋、交融愈益常态化,中国网民群体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日趋活跃,出现了主流与非主流、正面与负面网络信息言论同时并存、网络舆论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局面。在网络社交过程中,社会公众,尤其是网民群体表达欲的增强与自由表达途径的增多,使得网络舆论场和网络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多元,
高等学校的学生会、研究生会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作为青年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学生会在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意义重大。因此,高校学生会自身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学生会自身定位清晰、目标明确、权责分明,方能充分发挥为学生服务的功能和作用,不负时代
青年大学生是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他们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未来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粉丝文化以互联网和大众媒体为载体快速兴起,以其娱乐性、流行性的特点大范围渗透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受到广大青少年群体的欢迎与青睐,已经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文化环境,深刻影响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与变迁。一方面,粉丝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自主
家风,是家庭成员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和家庭风尚,体现了家庭整体精神面貌,其以家训家教、言传身教等为主要形式影响和塑造家庭成员的道德情感、认知和行为规范。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多次指出良好的家风和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中的日常体现,并进一步指出要发挥家风建设在青少年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家庭作为个体成长发展的第一场所
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尤其是从20世纪末到现在,当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逐渐演变为全球性问题时,人类到底应该如何正确与自然相处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进新的历史进程,在新时代的当下,健康、生态、安全的生存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意,构建良好生态环境也成为考验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使
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理论之一,它不仅在20世纪初的苏俄成为现实并较为妥善地解决了国内民族问题,而且逐渐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为其他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但毋庸置疑的是,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不断的遭受质疑和反对。冷战结束后,新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民族分裂分子扭曲和滥用民族自决权原则以达到分裂国家的目的,对国家内部和国际社
通过对某储气管道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较为准确、客观的评价了其在输配系统中发挥的调峰功效,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可供相似工程参考。
莫迪亚诺的每一部小说都在讲述关于回忆的故事,而他笔下的这些或充满着遗憾、或充满着希望的故事均离不开空间的参与。但是,空间在莫迪亚诺的小说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故事发生背景如此简单,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在文本中呈现出多种形态,并且承担着深厚的隐喻意义。本文联系其作品中展现出的“流动性”特质,以“空间”为中心展开辐射式研究,对其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心理世界、遗忘与记忆的主题、叙事手法、时代面貌等问题均予以
赵藩(1851—1927),云南剑川人,白族,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杰出的少数民族人物,他对我国近代史、尤其是云南近代的历史和地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运动,历任众议员,南方军政府交通部长。赵藩在历史上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但最为突出的成就在文化方面。赵藩一生著述颇多,尤以诗词为最,一生倾心于文学创作研究,有极高的书法造诣,同时精于楹联创作,其手书的昆明
陈映真以第三世界左翼思想者的形象屹立于台湾文坛,其小说富含的历史厚度和思想浓度在台湾文学界鲜有人及,要读懂战后台湾,陈映真是绕不开的。以后殖民视角作为阅读陈映真小说的切入点,不仅符合台湾的历史与社会现实,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他小说中的历史关照、现实批判,阐发陈映真文学的当下意义。 绪论部分大致梳理陈映真研究的成果,介绍了较具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文章,以及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和大致结构。第一章主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