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不同频次温和灸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应,为指导临床合理选用不同频次温和灸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提供依据。 方法:将符合本试验纳入标准的6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3组,每组20例。C组予基础药物治疗,A、B两组均在基础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不同频次温和灸干预,A组艾灸1次/天,B组艾灸2次/天,每次艾灸30min,每周5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入组第8周、12周、16周进行随访。对比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一次随访、第二次随访、第三次随访5个时间点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疼痛程度(VAS评分)。评估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ST-T变化及总体疗效。 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疼痛程度(VAS评分)、24小时动态心电图ST-T段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心绞痛发作次数:同一组别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三组患者经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减少,A组、B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C组下降幅度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三次随访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第一次随访时降低,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二次随访略有升高,第三次随访降低,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组随时间延长心绞痛发作次数逐渐降低,三次随访分别与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第二次、第三次随访分别与第一次随访比较差异有显著、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0.001),第三次随访与第二次随访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组心绞痛发作次数逐渐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同一时间点组间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0.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础药物加用灸法更能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但两种频次温和灸对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的作用效应相当;第一次随访时A、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随访时A、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0.001),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次随访时,A、B组分别与C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0.001),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B组产生后效应程度优于A组。 2.心绞痛疼痛程度(VAS评分):同一组别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三组患者经治疗后心绞痛疼痛程度均减轻,A、B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C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VAS评分三次随访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第一次随访时降低,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第二、三次随访时VAS评分略有升高,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VAS评分三次随访逐渐下降,三次随访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第一次随访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次、第三次随访分别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第三次随访与第一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VAS评分三次随访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第一次随访时降低,与治疗后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次随访时稍升高,第三次随访又略有下降,与治疗后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础药物在一定时间内缓解心绞痛疼痛程度不理想,但无加重趋势。三组患者同一时间点组间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次随访时A、B组分别与C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础药物加用灸法更能减轻患者心绞痛疼痛程度,但两种频次温和灸对减轻心绞痛程度作用效应相当;第二、三次随访时A、B组分别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0.001),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0.01),提示B组产生后效应程度优于A组。 3.24小时动态心电图ST段异常分钟数、ST段下移幅度比较:三组患者经治疗后ST段异常分钟数、ST段下移幅度均有减少,但以A、B两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常规西药加灸法治疗能减少患者ST段异常分钟数、改善ST段下移幅度。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总体疗效:A组总有效率为70%,B组总有效率为75%,C组总有效率为35%,A、B两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级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基础药物加用灸法更能减少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轻心绞痛疼痛程度,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而两种频次温和灸减少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轻心绞痛疼痛程度作用相当。2.基础药物加用灸法能减少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减少ST段异常分钟数、改善ST段下移幅度,但两种频次温和灸作用相当。3.两种频次温和灸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产生后效应程度不同,频次为2次/天优于1次/天。4.两种频次温和灸临床有效率相当,均优于单纯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