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频次温和灸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应观察

来源 :贵阳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etthus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不同频次温和灸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应,为指导临床合理选用不同频次温和灸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提供依据。  方法:将符合本试验纳入标准的6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3组,每组20例。C组予基础药物治疗,A、B两组均在基础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不同频次温和灸干预,A组艾灸1次/天,B组艾灸2次/天,每次艾灸30min,每周5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入组第8周、12周、16周进行随访。对比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一次随访、第二次随访、第三次随访5个时间点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疼痛程度(VAS评分)。评估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ST-T变化及总体疗效。  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疼痛程度(VAS评分)、24小时动态心电图ST-T段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心绞痛发作次数:同一组别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三组患者经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减少,A组、B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C组下降幅度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三次随访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第一次随访时降低,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二次随访略有升高,第三次随访降低,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组随时间延长心绞痛发作次数逐渐降低,三次随访分别与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第二次、第三次随访分别与第一次随访比较差异有显著、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0.001),第三次随访与第二次随访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组心绞痛发作次数逐渐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同一时间点组间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0.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础药物加用灸法更能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但两种频次温和灸对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的作用效应相当;第一次随访时A、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随访时A、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0.001),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次随访时,A、B组分别与C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0.001),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B组产生后效应程度优于A组。  2.心绞痛疼痛程度(VAS评分):同一组别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三组患者经治疗后心绞痛疼痛程度均减轻,A、B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C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VAS评分三次随访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第一次随访时降低,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第二、三次随访时VAS评分略有升高,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VAS评分三次随访逐渐下降,三次随访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第一次随访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次、第三次随访分别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第三次随访与第一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VAS评分三次随访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第一次随访时降低,与治疗后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次随访时稍升高,第三次随访又略有下降,与治疗后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础药物在一定时间内缓解心绞痛疼痛程度不理想,但无加重趋势。三组患者同一时间点组间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次随访时A、B组分别与C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础药物加用灸法更能减轻患者心绞痛疼痛程度,但两种频次温和灸对减轻心绞痛程度作用效应相当;第二、三次随访时A、B组分别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0.001),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0.01),提示B组产生后效应程度优于A组。  3.24小时动态心电图ST段异常分钟数、ST段下移幅度比较:三组患者经治疗后ST段异常分钟数、ST段下移幅度均有减少,但以A、B两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常规西药加灸法治疗能减少患者ST段异常分钟数、改善ST段下移幅度。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总体疗效:A组总有效率为70%,B组总有效率为75%,C组总有效率为35%,A、B两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级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基础药物加用灸法更能减少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轻心绞痛疼痛程度,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而两种频次温和灸减少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轻心绞痛疼痛程度作用相当。2.基础药物加用灸法能减少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减少ST段异常分钟数、改善ST段下移幅度,但两种频次温和灸作用相当。3.两种频次温和灸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产生后效应程度不同,频次为2次/天优于1次/天。4.两种频次温和灸临床有效率相当,均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护理中使用骨质疏松腰背疼痛护理对其腰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4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患者同意
摘 要: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的真谛。本文结合例题,对此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 数学思维 渗透    数学思想就是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它是数学思维的结晶和概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和根本策略。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的真谛。以下是本人在数学教学过程
肺癌属于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以手术的方式实现尽早治疗,并在术后实施辅助治疗,能够控制疾病的恶化发展,术后3年生存期也在近年有明显的提升.本文对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
期刊
在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护理人员,现阶段我国紧缺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护理专业的设立与教育改革,就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专业素质
摘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笔者指出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几种途径,与同仁分享。  关键词:数学素养 提高 需要 做法    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除了具有素质的一切特征外,还具有精确性、思想性、开发性和有用性等特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
传统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少数教师还过分地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自己讲,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形成一言堂;少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不会学习。正因为如此,更有必要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个课题。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
现代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及方法传授,而是通过数学教学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创造者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以渐进的或突发性的飞跃形式对头脑中的已有信息的重新组织。但创造性思维并非成人所独有,学生也能进行。作为三大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教育,担负着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光荣使命,加之创新能力的培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大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活泼地发展。本人结合所任数学学科,在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作了几点尝试。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要实施英才教育,更要实施大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迎接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