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纵观198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呈现出鲜明的潮流化特征,各种文学思潮流派不断涌现,交错共生。先锋文学以挑战主流的姿态出现,回到文学本身去建立“纯文学”空间。在这样的文学史结论支撑下,学界对先锋文学的关注点主要放在文学内部,侧重分析先锋文学的内生力量及其创作内容的上的变革与创新。但先锋文学不止是形式和语言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历史问题。作家为什么要追新逐异?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是什么?为什么是在1980年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198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呈现出鲜明的潮流化特征,各种文学思潮流派不断涌现,交错共生。先锋文学以挑战主流的姿态出现,回到文学本身去建立“纯文学”空间。在这样的文学史结论支撑下,学界对先锋文学的关注点主要放在文学内部,侧重分析先锋文学的内生力量及其创作内容的上的变革与创新。但先锋文学不止是形式和语言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历史问题。作家为什么要追新逐异?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是什么?为什么是在1980年代产生先锋文学?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能简单用内生力量来回答,而是与先锋文学所处的社会密切相关。大多数研究,无论是对先锋文学内部翻新,还是借先锋文学去考察“文学场”的生成问题,对于先锋文学所处的社会,都只是当作研究背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代,未能将先锋文学所受到的社会影响全貌梳理完备。本论文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回到先锋文学发生的社会场景,去还原先锋文学的生成过程,探寻先锋文学的内在生成逻辑与外在规律的互动关系,力图还原一个更为丰富的先锋文学。第一章对先锋作家走上先锋文学创作道路的历史语境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梳理。探究“先锋作家”是如何走上作家之路的?又为何会选择“先锋”风格?这些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社会对作家的塑造,一是中国社会变迁的整体氛围对他们成长的影响。二是西方文学思潮涌入与国内社会思潮震荡的合力,激发了他们丰富而独特的阅读体验。三是当他们个人获得了社会身份后,逐渐形成群体,确立身份认同,进行主体建构。第二章通过文本细读,对先锋文学作品中隐蔽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切近本质的分析。当先锋作家自觉进行先锋创作时,虽标榜对主流的拒绝姿态,在其背后仍隐约浮现着对当代中国的历史性焦虑。在先锋文学虚张声势的伪装面具下,潜藏着丰富的社会感知。先锋文学看似是在逃离历史、现实和社会,但也表达了社会发展中隐蔽的现实,先锋文学的社会实是一种含混的反抗。第三章探讨了面对先锋文学,社会是如何反馈的,先锋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具体是如何呈现的。先锋文学这样诡谲神秘的作品,无疑会给公众带来很大的阅读障碍,但先锋文学坚守自己的边缘创作。出乎意料的是,对边缘的坚守推动了先锋文学走向中心。一些地方性的文学期刊,想改变自身的边缘处境,主动选编先锋文学的作品,让先锋文学拥有了平台支撑。新锐批评家也想打破批评界的陈旧范式,于是借阐释先锋文学的作品来展示自己新潮的批评理论,为先锋文学提供了理论资源和话语支撑。先锋作家、批评家和文学期刊在一种“共生性”中形成了先锋批评圈,各自获得了社会地位。从社会史的角度来阐释先锋文学,简而言之,就是一批年轻作家在社会的塑造下,成为了“先锋作家”。他们将个人体验中最独特的部分,处于社会边缘的经历拎出来反复揣摩、捶打,经过与西方作品的发酵后糅合成文,投入到1980年代的社会中去。在追新求异社会心态的推动下,这些作品得到了文学刊物与新锐批评家的支持,形成了合力,将先锋文学推向了高潮。
其他文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来改变外部世界,像这种通过自主动作,对外部世界施加改变的主观体验被称之为施动感(sense of agency,So A);而拥有感(sense of ownership,So A)是指个体是某一经验的体验者的感觉,比如是“我”的身体而非他人的身体正在移动的感觉。施动感与拥有感被认为是自我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区分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键。对拥有感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主要源于夜晚睡眠过程中人体上呼吸道肌肉塌陷导致出现低通气等现象所致。目前全球约有近10亿成年人可能患有OSA,而中国的潜在患者人数可能是最多的。认知功能是人得以实现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在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生存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功能损伤会直接影响人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存。而工作记忆是认知
就像“爱”和“死亡”一样,“成长”也是重要的文学母题,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针对有关成长的问题展开了丰富的探讨和思考,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创作成果。他们富有激情和思想内涵的作品,为读者揭开了关于成长的奥秘及其种种艰险。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才华出众的作家,自登上文坛以来创作了近百篇小说,其中有不少作品涉及到成长书写,这类小说作品着力描绘人物的成长轨迹,展示丰富多样的成长景观,述说主人公的成长之痛,并
母性行为是雌性哺乳动物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保守的动机行为。母亲通过为其后代提供营养物质、庇护所、情感慰藉及其他母婴互动来形成母子间的依恋关系,确保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在围产期吸烟都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母亲围产期吸烟会使后代出现神经发育异常、行为情感障碍等问题的几率大大增加,对后代造成持续的健康风险。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母性行为的完整性会因为围产期药物滥用而受到损害。但
“半殖民性”是中国近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相比于菲律宾、印度、缅甸等完全殖民地国家,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决定了“我”面对“他者”时复杂的情感态度,中西文化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相反,其中充满了向往、矛盾、痛苦、误读、反抗等多种情形。晚清科幻小说,便是诞生于那个极具文化间性的时代,一方面它用向往追赶的姿态诉说着有关于“科学”“启蒙”“救亡”的话语,另一方面又用奇幻的想象回归到民族、传统的乌托邦世
早在1838年,查理·惠斯顿公布他所发明的立体镜时,他只能使用几组略有差异的手绘几何图形来展示立体的视觉效果,因为此时距达盖尔公布他所发明的银版照相术还早了一年。活动影像出现之后,早期的许多电影先驱都曾尝试制作立体电影,还原现实世界的渴望一直潜存在人类的心中。传统2D电影利用透视法在银幕上产生深度的幻觉,但人们对于还原真实立体世界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历史上几次3D电影的兴起,都因技术问题而不得不再次
情景记忆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功能,在饮食行为中起着关键作用,间接促进体重增长的维持和加剧。Zhang和Coppin(2018)的肥胖与食物决策—基于长时记忆的理论模型提出,情景记忆的编码和提取对食物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人们可以从情景记忆中获取信息,并通过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体在记忆的提取和整合中发挥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超重者的情景记忆受损,具体表现为编码信息能力中断,对即时刺激的项目记忆能力受
明末清初是文人绘像、题像之风的渐盛时期,此时拥有多幅画像的文人比比皆是。朱彝尊于康熙十一年请画家戴苍绘制《烟雨归耕图》,意图明示归隐之心,随之文人争相题咏。顾修《读画斋偶辑》中收录朱彝尊传世四幅画像,其中便有《烟雨归耕图》。此图是最早出现的“归耕图”类画像,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本文以“朱彝尊《烟雨归耕图》及其题咏”作为论题,以顾刻本《烟雨归耕图》的画像以及题咏文本为基础,参考其他文献,梳理所有与朱
电影兼具双重属性,既是商品、又是媒介;既是传播的内容,又是广告载体;其传播核心为电影受众。电影艺术所独具的身临其境的视听享受和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拥有其他媒介无法企及的先天优势,其媒介价值会随受众转移而变化,因电影档期、城市地域、内容类型等不同存在一定程度的热度和效度迁移。因此,电影的市场票房表现成为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票房高低不一定和电影自身的艺术性成正比,但一定与市场受欢迎程度息
“边缘”与坚守,是孙犁晚年的重要特征。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孙犁身上构成一组互为因果的关系:“边缘”是其守住文学理想的方式,坚守的文学理想与文坛的格格不入是他退守书斋、走向“边缘”的主要原因。“边缘”选择既是孙犁现实生活状态的体现,也传递着一种独特的文学态度。从某种意义来说,“边缘”构成了孙犁特殊的观察点,为其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清醒者。同时,孙犁的“边缘”生存状态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