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影片的电影语言初探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q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1838年,查理·惠斯顿公布他所发明的立体镜时,他只能使用几组略有差异的手绘几何图形来展示立体的视觉效果,因为此时距达盖尔公布他所发明的银版照相术还早了一年。活动影像出现之后,早期的许多电影先驱都曾尝试制作立体电影,还原现实世界的渴望一直潜存在人类的心中。传统2D电影利用透视法在银幕上产生深度的幻觉,但人们对于还原真实立体世界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历史上几次3D电影的兴起,都因技术问题而不得不再次沉寂。进入数字电影时代后,以《阿凡达》的出现为标志,3D电影在实现技术方面已经趋于完善,但仅有少数几部电影尊重并按照3D电影的发生机制进行创作,大部分自称3D的电影还是使用2D影片的电影语言,不仅没有发挥出3D电影在艺术上真正的魅力,甚至在生理上也使观众产生不适。3D电影在发生机制上面与2D电影有本质的不同,从拍摄、制作到放映的影视工业全流程都有3D电影独特的地方。3D影像是两幅具有视差的画面分别模拟人的左右眼视觉从而在人脑中合成真实的深度信息,这使得反射电影投影的银幕作为发生器,在观众视觉中产生真实的空间信息。传统的2D电影在平面中发生,而3D电影在深度空间中发生,3D电影的创作中虽然还是遵循基本的电影叙事规则,但在电影语言中的许多方面,如构图、景别、景深、照明、色彩、主体的运动、摄影机的运动乃至蒙太奇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化。本文从电影的文本出发,梳理在3D电影的电影语言与传统2D电影的电影语言之间的差异,同时探索3D电影在其独特的发生机制下,对传统电影语言所产生的种种“限制”,以及在电影艺术表现领域的种种可能性。
其他文献
杜甫及其诗歌创作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人其诗在后世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学杜、注杜、论杜等多方面的杜诗接受与研究,使得杜诗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学意义和价值。追和杜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创作现象,实质上仍是一个学杜、释杜的过程,其创作的特色和数量,与不同时代的文学思潮及杜诗接受趋向有着密切的关联。据现存文本资料显示,明以前的追和杜诗大都以和韵为主,或与杜诗的主题情感有所契合,已经出现了
学位
韦应物是大历文学的重镇之一,诗歌是他记录生活、书写情志与自我呈现的主要方式。一般说来,诗歌写作可贯穿一生,个体对自我的呈现与建构也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在时代盛衰、人生际遇的转变之间,韦应物在诗歌中表达了多个时空、多个面向上的丰富自我形象。而在后世的接受之中,主流文学史倾向于接受其高洁清净、超然尘俗的高士形象,部分官员文士则倾向于接受其为官自愧的循吏形象。由此,韦应物诗歌中自身形象的丰富多样性与后世
信陵君,即魏无忌,战国末期魏国人,是魏昭王少子与魏安釐王的异母弟,与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后世视其为四公子之首。信陵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身份尊贵、地位显赫且能礼贤下士、急危救难而致天下食客争往归附,自成一股势力,名冠诸侯。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质与窃符救赵的功绩为后人评论、吟咏不休,其形象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不断地被传播、接受、阐释,具有独特的文化
上海是中国现代公园的发源地,是西方文明输入的窗口,公园数量居全国之首。现代公园是由西方殖民者引入中国的,携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租界内的公园,是殖民主义的重要空间。同时,上海公园作为公共娱乐空间,是西方现代性的象征,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公共娱乐意识,为人们的交往活动提供了合理的场所,它是中国社会生活重要的公共空间。在近代上海,公园与人形成了双向互动,公园带给了人们不同的体验。身份、思想不同的人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来改变外部世界,像这种通过自主动作,对外部世界施加改变的主观体验被称之为施动感(sense of agency,So A);而拥有感(sense of ownership,So A)是指个体是某一经验的体验者的感觉,比如是“我”的身体而非他人的身体正在移动的感觉。施动感与拥有感被认为是自我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区分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键。对拥有感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主要源于夜晚睡眠过程中人体上呼吸道肌肉塌陷导致出现低通气等现象所致。目前全球约有近10亿成年人可能患有OSA,而中国的潜在患者人数可能是最多的。认知功能是人得以实现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在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生存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功能损伤会直接影响人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存。而工作记忆是认知
就像“爱”和“死亡”一样,“成长”也是重要的文学母题,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针对有关成长的问题展开了丰富的探讨和思考,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创作成果。他们富有激情和思想内涵的作品,为读者揭开了关于成长的奥秘及其种种艰险。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才华出众的作家,自登上文坛以来创作了近百篇小说,其中有不少作品涉及到成长书写,这类小说作品着力描绘人物的成长轨迹,展示丰富多样的成长景观,述说主人公的成长之痛,并
母性行为是雌性哺乳动物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保守的动机行为。母亲通过为其后代提供营养物质、庇护所、情感慰藉及其他母婴互动来形成母子间的依恋关系,确保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在围产期吸烟都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母亲围产期吸烟会使后代出现神经发育异常、行为情感障碍等问题的几率大大增加,对后代造成持续的健康风险。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母性行为的完整性会因为围产期药物滥用而受到损害。但
“半殖民性”是中国近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相比于菲律宾、印度、缅甸等完全殖民地国家,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决定了“我”面对“他者”时复杂的情感态度,中西文化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相反,其中充满了向往、矛盾、痛苦、误读、反抗等多种情形。晚清科幻小说,便是诞生于那个极具文化间性的时代,一方面它用向往追赶的姿态诉说着有关于“科学”“启蒙”“救亡”的话语,另一方面又用奇幻的想象回归到民族、传统的乌托邦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