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负荷与认知负荷对施动感与拥有感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来改变外部世界,像这种通过自主动作,对外部世界施加改变的主观体验被称之为施动感(sense of agency,So A);而拥有感(sense of ownership,So A)是指个体是某一经验的体验者的感觉,比如是“我”的身体而非他人的身体正在移动的感觉。施动感与拥有感被认为是自我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区分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键。对拥有感的研究主要采用橡胶/虚拟手错觉范式;而对施动感的研究主要采用有意捆绑范式。前人研究认为,施动感与拥有感的关系是密切的,研究发现施动感与拥有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共同因素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可以互相促进。也就是说,两者可能依赖于部分重叠的信息源,并可能共享认知模型。以往研究发现,物理负荷与认知负荷都会对施动感产生影响,但是还未有研究表明物理负荷和认知负荷对拥有感的影响。而且,针对物理负荷对施动感的影响,前人研究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比如有的研究发现物理负荷促进了施动感体验,而有的研究发现物理负荷抑制了施动感体验。这可能是因为,以往研究大多采用单一的内隐或外显范式测量施动感,而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并不具有一致性,可能针对的是施动感的不同侧面。因此,本文同时采用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方式,通过使用虚拟手错觉范式,研究物理负荷与认知负荷对施动感与拥有感的影响机制,以及施动感与拥有感的关系。研究一是验证性实验,因为施动感和拥有感的测量方法并不一致,将二者结合起来,验证其有效性是有必要的。实验过程将施动感的研究范式(有意捆绑范式)结合到拥有感的研究范式(虚拟手错觉范式)中,测量了外显和内隐的施动感和拥有感,验证了有意捆绑范式与虚拟手错觉范式结合在拥有感和施动感测量中的有效性,并且比较了外显和内隐测量之间的结果差异。结果显示,有意捆绑范式与虚拟手错觉范式结合能有效测量施动感与拥有感,施动感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的结果并没有相关性。研究二,采用3*2的被试内设计,研究在虚拟手范式中,被试体验高、中、低物理负荷后,对虚拟手的施动感与拥有感的内隐体验和外显评级。实验使用虚拟手错觉范式,在基线阶段,被试完成基线有意捆绑测试。在测试阶段,首先,在不同物理负荷条件下,被试通过同步或异步的自由控制虚拟手动作120s,诱导出虚拟手错觉。随后,被试在不同的物理负荷下完成有意捆绑任务的测试阶段,再完成威胁刺激的皮肤电反应测试。最后,被试完成施动感和拥有感的问卷评级。实验的结果发现:物理负荷影响了被试的施动感体验,但这种影响受到同步性的调节。异步条件下,相比低的物理负荷,在高物理负荷条件下有意捆绑效应更大,被试有更强的施动体验。而同步条件下,高、中,低物理负荷对有意捆绑的调节并没有差异。同时,物理负荷降低了被试的拥有感评级。同步条件下,物理负荷的增加降低了拥有感评级,而异步条件下,拥有感评级在不同物理负荷下并无显著变化。内隐测量结果与外显测量结果并不一致:施动感内隐测量(有意捆绑)与施动感外显测量(施动感评级)结果不相关;拥有感内隐测量(皮肤电反应)与拥有感外显测量(拥有感评级)结果没有相关性。而外显的施动感与拥有感测量结果存在显著相关,表明二者受同一因素的影响。研究三通过记忆任务操纵认知负荷对施动感与拥有感的影响,采用2*2的被试内设计。研究三的实验流程与实验二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物理负荷操控被替换为换为认知负荷操控,并增加拥有感的另一内隐测量方式——感觉偏移量。结果发现,认知负荷对施动感与拥有感的外显和内隐测量结果的影响是类似的。首先,针对外显拥有感和施动感,认知负荷调节了同步性对评级的影响;而针对内隐拥有感,低认知负荷下,被试产生更大的本体感觉偏移,并有更大的皮肤电反应;针对内隐施动感,高认知负荷降低了有意捆绑效应,削弱了施动体验。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分析显示:有意捆绑与施动感评级并不存在相关;内隐皮肤电反应结果、本体感觉偏移结果都与外显拥有感评级不存在相关,这说明了内隐测量与外显的测量的分离。外显施动感评级与外显拥有感评级显著相关,这为施动感与拥有感受共同因素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本研究通过以上三个相互关联的实验得到的结果,证明了物理负荷与认知负荷是影响施动感与拥有感的重要因素。并得出结论:(1)可以结合有意捆绑效应与虚拟手错觉来测量身体拥有感和施动感。(2)物理负荷增强内隐施动体验,但不影响外显施动判断。(3)物理负荷对拥有感的影响是通过调节同步性效应进行的。(4)认知负荷削弱了内隐的施动感和拥有感,调节了同步性效应对外显施动评级和拥有感评级的作用。(5)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的结果并没有一致性,外显施动感与拥有感受共同因素的影响。
其他文献
文人结社在明代成为文人交游往来的常见方式,俨然成为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明代文人、文学及社会的重要视角。杭州东南名郡,山水胜都,备受文人青睐,无论是杭州本地文人还是流寓杭州的过客,在杭州都有活跃的结社行为,因此,明代杭州乃江南文人结社的一大中心。以杭州为中心探讨文人结社,在考察明代文人结社的地域特性和整体风貌的同时,也是发掘山水胜景对明代文人生活、文人心态及其所影响的文学风貌之重要参照。明代
古典诗歌的诗题、诗序、自注往往是诗人给读者解读诗歌留下的线索,更贴合诗人创作当下的心态。诗题、序、自注作为解读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自拟副文本,已逐渐受到学者重视。本文将苏辙诗歌的诗题、自序、自注界定为诗歌自拟副文本,勾勒苏辙诗歌自拟副文本的概貌,从中分析自拟副文本与诗歌之间的互文性,并进一步挖掘苏辙诗歌副文本所彰显的自我意识,最后探析其特色的生成因素。全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分别为绪论、正
戏题诗初始于齐梁,于中唐进入繁荣期,至明清及近代都不断有诗人创作,作为一种特殊诗体在诗坛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白居易作为唐代重要诗人有戏题诗82首,是唐代戏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其戏题诗在承袭前人戏题创作模式的同时,还呈现出许多创变之处,具有不同于前人的文学特性,因而可以作为戏题诗研究的例证。本文采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围绕白居易戏题诗进行研究:绪论部分涉及三方面:首先对戏题诗的概念进行界定,明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山海经》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影视、小说,甚至是游戏中。不同领域各取所需,从《山海经》这堆神话富矿中挖掘出能为己所用的元素。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集大成者,中国神话的“渊薮”,《山海经》也是网络小说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取法对象。网络小说作者们既是神话的“说书人”,也是古老神话在当代的传播者。研究中国网络小说与《山海经》的关系,一方面能了解《山海经》等神话在网络小说中的
在特定的法律语域,《民法典》语篇中的指称衔接、结构衔接、逻辑衔接和词汇衔接等四种显性衔接方式有着各自的应用特点及动因,并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民法典》语篇用词准确、简洁经济、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义连贯等语言特点和客观平实、庄严肃穆等言语风格特点。在指称衔接方面,指示指称、人称指称和比较指称的使用频率都相对较高。在指示指称中,近指远多于远指,这能在更大程度上避免指称意义的含糊不清,从而保证《民法典》
杜甫及其诗歌创作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人其诗在后世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学杜、注杜、论杜等多方面的杜诗接受与研究,使得杜诗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学意义和价值。追和杜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创作现象,实质上仍是一个学杜、释杜的过程,其创作的特色和数量,与不同时代的文学思潮及杜诗接受趋向有着密切的关联。据现存文本资料显示,明以前的追和杜诗大都以和韵为主,或与杜诗的主题情感有所契合,已经出现了
学位
韦应物是大历文学的重镇之一,诗歌是他记录生活、书写情志与自我呈现的主要方式。一般说来,诗歌写作可贯穿一生,个体对自我的呈现与建构也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在时代盛衰、人生际遇的转变之间,韦应物在诗歌中表达了多个时空、多个面向上的丰富自我形象。而在后世的接受之中,主流文学史倾向于接受其高洁清净、超然尘俗的高士形象,部分官员文士则倾向于接受其为官自愧的循吏形象。由此,韦应物诗歌中自身形象的丰富多样性与后世
信陵君,即魏无忌,战国末期魏国人,是魏昭王少子与魏安釐王的异母弟,与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后世视其为四公子之首。信陵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身份尊贵、地位显赫且能礼贤下士、急危救难而致天下食客争往归附,自成一股势力,名冠诸侯。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质与窃符救赵的功绩为后人评论、吟咏不休,其形象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不断地被传播、接受、阐释,具有独特的文化
上海是中国现代公园的发源地,是西方文明输入的窗口,公园数量居全国之首。现代公园是由西方殖民者引入中国的,携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租界内的公园,是殖民主义的重要空间。同时,上海公园作为公共娱乐空间,是西方现代性的象征,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公共娱乐意识,为人们的交往活动提供了合理的场所,它是中国社会生活重要的公共空间。在近代上海,公园与人形成了双向互动,公园带给了人们不同的体验。身份、思想不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