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脑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一直以来都是神经介入医生所面临的难题。本研究目的是分析可能影响脑分叉部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结果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分叉部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脑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动脉瘤部位、大小、动脉瘤颈特征、动脉瘤瘤颈起源分型、破裂状态、血管内治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一直以来都是神经介入医生所面临的难题。本研究目的是分析可能影响脑分叉部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结果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分叉部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脑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动脉瘤部位、大小、动脉瘤颈特征、动脉瘤瘤颈起源分型、破裂状态、血管内治疗技术、术后即刻和随访血管造影结果等,采用单因素c2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可能影响栓塞结果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连续入组202例患者(共205个脑分叉部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165个(80.49%),未破裂动脉瘤40个(19.51%);动脉瘤位于Willis环152个(74.15%),Willis环以外53个(25,85%);动脉瘤平均大小为4.93±2.09mm;瘤颈宽平均为3.11±1.42mm,符合宽颈动脉瘤标准共118个(57.56%);瘤颈起源:A型62个,B型108个,C型35个;动脉瘤技术成功率为100%,裸弹簧圈栓塞125个(60.98%),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5个(17.07%),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37个(18.05%),双微导管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8个(3.90%);动脉瘤术后即刻充分栓塞率为61.46%(126/205),随访血管造影充分栓塞率为71.17%(116/163),复发率和再治疗分别为28.83%(47/163)和11.66%(19/163)。动脉瘤颈特征和瘤颈起源是影响脑分叉部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结果的主要因素,窄颈、B型瘤颈起源(瘤颈累及一侧分叉动脉)更易充分栓塞。动脉瘤破裂状态、术后即刻是否充分栓塞和是否使用支架是影响分叉部动脉瘤栓塞后演化结果的主要因素,破裂、术后即刻未充分栓塞及未使用支架组的分叉部动脉瘤术后更易复发。对于复杂的破裂出血性分叉部动脉瘤,可以选择分期治疗。结论:本中心血管内治疗脑分叉部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但是复发率和再治疗率仍较高。窄颈和B型瘤颈起源的分叉部动脉瘤术后即刻更易充分栓塞,破裂、未充分栓塞的分叉部动脉瘤更易复发,支架辅助治疗可以提高随访时充分栓塞率。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对帕金森行DBS手术患者额叶脑电图的影响。旨在通过对原始脑电的解读探究右美托咪定诱导镇静作用的脑电图反应模式,以期为帕金森患者右美托咪定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临床数据。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行择期DBS手术的帕金森患者12例,ASA分级I-II级,年龄≥18岁,性别不限。所有患者禁食禁水8h。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BP、MAP、HR、SPO2
实验背景:组织扩张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组织修复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重建,但由于皮肤的再生能力有限,扩张周期通常较长,导致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移植已被证明可以促进扩张皮肤再生,提高扩张效率。然而,SVF的临床应用由于其传统的制备方法依赖胶原酶而受到限制。机械乳化脂肪(Emulsified Fat,EF)是一种酶解法制备SVF的替代产
目的:建立并验证基于肾移植受者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特征的排斥风险评估模型,以期为临床中对排斥反应的无创性辅助诊断方法。方法:本研究对GEO公共数据库中,不同中心来源发生排斥反应的肾移植受者外周血的基因表达谱,进行整合分析,采用LIMMA差异表达分析法和LASSO回归法进行基因筛选,将筛选出的结果,以Logistic回归法,建立肾移植排斥风险的评估模型,并对此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度分析和决策
第一部分: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老年患者术前认知功能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与术后谵妄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生活质量降低,且增加患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关注老年患者术前认知功能损伤已成为围手术期医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本综述将从神经心理学测试、脑氧饱和度监测、神经元损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和脑电图(EEG)检查等方面对过往文献进行回顾,提高人们对
基于临床现有胫骨平台外侧钢板设计中的缺陷【1】,通过正常中国人膝关节三维CT测量所得胫骨平台数据以及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塌陷范围的数据统计,设计胫骨平台外侧钢板以期解决原有钢板设计的不足。目的:设计一块新型胫骨平台骨折外侧钢板以期解决原有钢板设计对后外侧平台支撑范围的不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本院共93例正常膝关节CT薄层,其中男45例,女48例,扫描图像,在Mimic
目的:建立脊髓损伤及脊髓损伤后排便重建模型,观察其排便功能的改变;并通过组织学方法检测直肠神经肌肉结构的变化;探讨神经移位术对大鼠供区神经支配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器械打磨法分别建立L5~L6节段脊髓离断模型,以及双侧L5--S1神经前后根移位的排便重建模型,同时完成感觉和运动神经的修复,重建脊髓损伤后的排便反射弧;通过测定大鼠肠道通过时间以及24h粪便重量,探讨对排
研究目的:鼓室段面神经是颞骨骨折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的常见损伤部位,传统手术方式为显微镜下经乳突径路面神经减压。本文针对该部位受损的外伤性周围性面瘫,采用具有微创性的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面神经减压术,探讨该术式的适应证、手术效果及手术特点等,为该类型面神经损伤的诊治提供临床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间收治的颞骨骨折致周围性面瘫患者病例资料。主要比较术前与术后的面神经功能
目的:探究减重代谢手术(MBS)对肥胖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的病态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基线特征,探究NAFLD相关危险因素;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评估肥胖症、糖脂代谢、NAFLD和睡眠呼吸状况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模型讨论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血管外科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体外循环下心血管外科手术引起的急性肾损伤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行体外循环下心血管外科手术的患者105例临床资料,根据AKIN标准筛选出术后AKI组和术后非AKI组,并应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统计AK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病例105例,AK
【目的】探讨经掌侧入路翘拨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合并尺背侧移位骨块的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0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合并尺背侧移位骨折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8例,按尺背侧骨块在术中有无通过蚊式血管钳撬拨辅助复位分为常规复位组(conventional reduction group,CRG)和撬拨复位组(poking re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