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hj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化加速前行,当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一方面拥有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面临着现代化带来的时代挑战。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对传统村落的不断衰落甚至消亡,传统村落文化逐渐遭受冲击,如何应对时代挑战,抓住历史机遇,有效传承传统村落文化,是当下一个重要课题。  以往很多学者从传统建筑保护、乡村规划、古民居改造、村落景观和休闲旅游等方面研究传统村落。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协调发展、有机更新、文化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理论,从文化传承角度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问题。  本文梳理了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历史演变及概况;结合福建省情况,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现状及困境,进而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困境的原因;然后基于对困境的原因分析,从有机更新、重构认知、统筹主体、协调发展、全面布局和战略提升等六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困境提出破解思路。
其他文献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微媒体的深刻影响。微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为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以及创新教育载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激发当前社会组织活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①,这能够进一步有效地促进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开展。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以文化消费为主线的新式消费观念正逐步兴起,人们生活的各个细节中几乎都渗透着文化消费的内容。文化消费过程中所持的价值
戴季陶是近代中国思想较为复杂的知识分子,也是五四时期在中国译介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民党有识之士,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与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中占据一席之地。事实
国家是保障人民基本权力与根本利益,囊括血缘、族群、地域、经济、文化、历史的政治共同体,它产生于社会、高于社会并日益同社会相分离。国家认同实质上是对本国现有生产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