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季陶是近代中国思想较为复杂的知识分子,也是五四时期在中国译介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民党有识之士,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与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中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上,由于戴季陶较为特殊的政治立场,尤其是他后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转变,有学者将他定性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队伍中的“非主流人物”,国内学界对戴季陶的研究范围与力度有限。因此,本文将五四时期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与态度转变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历史的视角研究戴季陶在这一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工作及其后期态度转变的缘由,最后尝试评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本文以五四时期戴季陶试图考察中国社会现状、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为内在逻辑主线,紧紧围绕这一时期国内外政治经济大动荡的社会环境及复杂的理论背景,深入探究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工作及其后期态度转变的缘由。 首先,五四时期,戴季陶选择并译介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受到当时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社会现状的影响,以及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三民主义、西方进化论以及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在内的理论背景的作用;其次,戴季陶有选择地译介马克思主义,主要表现在对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认识及实际运用,并最终提出改造社会现状、破解社会问题的“协作共享”社会主义思想方案;最后,戴季陶对三民主义的修正、对马克思主义在“学理上”与“实务上”的双重态度、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质疑、以及自身的阶级立场和实用主义视角,致使他最终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但是,五四时期,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与实际运用,在近代中国产生一定的历史影响,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影响了戴季陶自身思想历程的阶段性变化。 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戴季陶作为当时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之一,试图观察国家命运、探索救国出路,而有选择地接受并译介马克思主义,却最终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但戴季陶在这一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工作成为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一次典型的初步探索,无疑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