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以《瞬息京华》译本为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yu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主体研究主要经历了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和译者-中心三个主要阶段。由于哲学上主体性向主体问性的转向以及过于夸大各种单一主体性而出现的局限,翻译研究越来越关注翻译中三个主体之间的间性关系,即:作者、译者和读者,他们三者自我的实现源于三者之间平等的交流。   进一步探究论文中四位哲学家的主体间性,可以看出,主体并不仅仅局限于人,客观世界也是主体。世界作为主体而不是作为客体,才有可能通过交往、对话消除外在性,并被主体把握、与主体和谐相处,从而成为本真的存在。而主体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都通过折射表现为各自的主体性。相应而言,在翻译研究中,在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同时,认为译者不是单一孤立的主体,其主体性受到作者、读者、文本以及赞助人等的限制。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翻译是不同民族之间跨越不同语言和时空的知识与文化交流活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指的是文学翻译中各主体之间平等及动态的相关性和相互作用。文学翻译的属性决定了,源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和文本是文学翻译中的主要主体,分别是创造主体、翻译主体、接受主体和世界主体,而赞助人等在文学翻译各主体的平等交流之下,对翻译的影响与前四者比较起来甚微,在本文中不作详细论述。   本文将以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文化家林语堂先生的作品Moment in Peking,郁飞的中译本《瞬息京华》作为案例研究,详尽分析译本中四大主体,林语堂、郁飞、中国读者以及Moment in Peking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本翻译过程中,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是有效而实际的渠道,文化、意念和民族的差异通过对话而缩小。   文本最初由英文写成,目的在于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源语作者在原文本中加入了许多解释性的叙述,这体现了源语作者的主体性。目的语读者是中国读者,对文本中所发生的故事并不陌生,所以在读译本的时候,大篇幅的解释性内容显得多余,但根据具体情况也可具体处理,这是目的语读者的主体性。译者由最初的郁达夫变成其子郁飞,虽然其翻译的初衷基本保持一致,但译者对整个文本和源语作者的解读都有变化,这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源语文本中引用了许多中国传统诗词或文化典故,其对应的中文译本必须追溯到其前文本,这是文本主体性所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与翻译传统的外文文学作品发生了动态变化,但主要主体之间依然展开平等的对话,进行了跨时空、跨文化的动态交流,从而得出了好的译本。
其他文献
本文简述PCI-Express的基本概念,并基于MPC8548CDS-ltib开发包,介绍了PCI-Express设备驱动开发的详细过程.
宾语前置指宾语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前的语言现象,该结构从汉朝开始渐渐消失,只因古代文人写文章喜欢仿古才继续存在。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此结构上差异很大,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中出现了两位最具有代表性的黑人领袖。一个是前期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以“非暴力斗争”为特点的运动,主张黑
诗人毛泽东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其诗词作品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迄今,毛泽东诗词已被国内外的翻译者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广泛传播。   精心构筑意象,是
期刊
本文试图从翻译诗学的角度来解读文学翻译中的改写活动。“诗学”一词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而“翻译诗学”这一概念则来源于法国著名学者亨利·梅肖尼克的《诗学,创作
在语言学中,音韵包括各种语音元素,这些元素并非单独的语音段,而是一系列特殊音节和语音单位。语言中的音韵元素是促使语调,语气和韵律等语言功能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同声传译中,音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抓住了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