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新型酯酶H8和E40的耐盐机制及糖酯酶H22的催化机制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2010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酯类水解酶能够催化酯键的水解和合成,其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由于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精确的化学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反应不需要辅因子以及在有机溶剂中高度稳定等特性,酯类水解酶在工业上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糖酯酶是一大类糖类活性酶,能够催化酯类取代基从多糖的糖链上脱离,这些多糖来自于不同生物体,包括微生物多糖肽聚糖、动物多糖几丁质以及植物多糖木聚糖等。一些酯类水解酶还具有糖酯酶的活性。海洋中大部分区域常年处于低温、高压、高盐、黑暗和寡营养中。海洋微生物在适应海洋极端环境的长期过程中,其分泌的胞外有机碳降解酶类已经进化出与海洋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如适冷性、耐盐性、耐高压以及独特的底物选择性等。海洋微生物为获取性质独特的具有工业潜力的新酶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宏基因组技术是一种不依赖纯培养的技术,它的应用使得从可培养及不可培养的海洋微生物中获取新的功能基因成为可能。目前有关耐盐酯类水解酶的报道还很少,同时由于缺少三维结构数据,有关耐盐或嗜盐酯类水解酶耐盐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对其他种类耐盐和嗜盐酶的研究发现,这些酶类可能有多种适盐机制。本论文中,研究了海洋沉积物来源酯酶H8和E40的耐盐机理。同时,还研究了海洋细菌来源的新型糖酯酶H22的催化机制。一、南海深海表层沉积物中酯类水解酶的功能宏基因组筛选构建了南海深海表层沉积物样品Site 63(水深3939 m)和Site 100(水深4240 m)的fosmid宏基因组文库,其中样品Site63的文库含有24,000个fosmid克隆,Site 100含有7,200个fosmid克隆。对文库中的酯类水解酶进行了筛选,共获得66个具有酯类水解酶活性的fosmid克隆。随后,构建了这些阳性克隆的亚克隆文库,并进行筛选及测序,确定了其中11个fosmids(P6-2F、P49-7F、P194-7C、P24-3C、P43-6C、P92-7D、P103-3B、P194-1G、P138-1B、P138-8D、P43-5H)上携带的酯类水解酶基因序列。其中,fosmids P6-2F、P49-7F和P194-7C,fosmids P103-3B和P194-1G分别含有相同的酯类水解酶序列,因此最终得到8条酯类水解酶基因序列,将其分别命名为H1、H2、H3、H4、H5、H6、H7和H8。通过进一步的序列分析,确定了酯类水解酶所在的蛋白家族。其中,酯类水解酶H1、H4、H5和H7属于酯类水解酶第Ⅶ家族,H2、H3和H6属于酯类水解酶第Ⅳ家族,H8属于酯类水解酶第Ⅴ家族。二、耐盐酯酶H8的生化特性及耐盐机制研究对从南海深海沉积物样品Site 100中筛选到的酯类水解酶基因H8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对其进行了异源表达、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在所有已报道的酯类水解酶中,H8与来源于混合微生物菌群的第Ⅴ家族酯酶Est16具有最高的序列相似性(46%)。系统发育分析也表明H8属于酯类水解酶第Ⅴ家族,其催化三联体分别为Ser120、Asp247和His275。H8能够高效降解短碳链单酯(C4-C10),其对pNPC6的降解能力最强(69.0U/mg),其对长碳链pNP酯(C12-C16)的降解能力很弱,这表明H8属于酯酶。H8的最适酶活温度为35℃,最适pH为10.0,其催化反应不需要金属离子作为辅因子。H8具有很高的耐盐性,低于4.0 M的NaCl基本不会导致H8酶活性降低,且H8能稳定存在于4.6MNaCl中,这表明H8对所处海洋含盐环境的适应及其潜在的工业应用潜力。与以往已报道的耐盐/嗜盐酶不同,H8具有更高的碱性/酸性氨基酸残基比和更高的pI值(9.09)。通过在NCBInr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搜索,我们找到了超过10条具有高碱性/酸性残基比和高pI值的H8同源序列,表明H8及其同源蛋白可能代表了一个新的第V家族耐盐酯类水解酶类群,这一类群的酶富含碱性氨基酸。基于多序列比对分析,我们选取了 5个保守碱性氨基酸残基位点(Arg195、Arg203、Arg216、Arg236和Arg263),将其突变成酸性残基Glu以研究碱性残基在H8耐盐性中的作用。通过研究NaCl对H8突变体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揭示出碱性氨基酸残基Arg195、Arg203和Arg236可能在H8耐盐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三、HSL家族酯酶E40耐盐机制的研究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从中国南海表层沉积物样品E505的fosmid文库中筛选到一个HSL家族适冷酯酶E40,并通过引入疏水残基获得了多个热稳定的E40突变体(I203F、S202W/1203F和M3+S202W/1203F)。本部分中,我们对这些E40突变体的耐盐性进行了研究。相较于野生型,E40突变体的耐盐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其耐盐性为 M3+S202W/I203F>S202W/I203F>I203F>E40。圆二色谱和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引入的疏水残基不会影响E40在含盐溶液中的二级和三级结构。但是,通过凝胶过滤分析E40野生型和突变体在溶液中的聚集态发现,突变体M3+S202W/I203F的四级结构要比野生型更稳定。随后,我们对E40的两个耐盐突变体S202W/1203F和M3+S202W/I203F进行了晶体结构解析,研究了其耐盐性提高的结构基础。类似于其他HSL酯酶,E40含有两个结构域,一个CAP结构域和一个催化结构域。结构分析表明,通过向α7中引入疏水残基Trp202和Phe203,增强了 E40催化结构域内Phe203与Trp202间以及Phe203与其他氨基酸残基间的疏水相互作用,进而显著提高了 E40的耐盐性。向突变体S202W/1203F的loop1中进一步引入疏水残基,还会增强CAP结构域中loop1与催化结构域中α7间的疏水相互作用,使突变体M3+S202W/I203F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密和稳定,进而提高了其耐盐性。在对海洋高盐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多数嗜盐蛋白的表面和内部疏水核心已经进化出含有较少的疏水相互作用。我们的研究则表明,通过增强蛋白结构域内和结构域间的疏水相互作用,能使E40的结构更加紧密和稳定,进而提高其耐盐性。这些结果拓宽了对酶的耐盐机制的了解,有望应用于提高有工业应用潜力的酶蛋白的耐盐性,在蛋白质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四、SGNH家族乙酰木寡糖水解酶H22的生化特性、结构和催化机制研究本实验室保存的菌株Arcticibacterium luteifluviistationis SM1504分离自北极王湾(King’s Fjord,Svalbard)的表层海水。前期已经完成了对这株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了相应的基因注释。基于此,我们从其基因组中筛选到了一个编码SGNH家族水解酶基因H22。在已表征的酶蛋白中,H22与来源于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的SGNH家族乙酰木寡糖酯酶Axe2具有最高的序列相似性,仅为24%,这表明H22是一个新型SGNH水解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H22及其同源序列可能代表了一个糖酯酶新家族。随后,我们对H22进行了异源表达和分离纯化,并检测了 H22对不同乙酰化寡糖底物的降解能力。结果显示,H22能降解多种乙酰化寡糖,其中对乙酰化木单糖的降解活性最高,为乙酰木寡糖酯酶。TLC分析结果显示,H22对寡糖底物上的乙酰化位点没有选择性。H22的最适反应温度为25℃,且在0-20℃低温保留80%以上的高活力,表明H22是适冷酶。H22的最适反应pH为9.0,其催化反应不需要金属离子作为辅因子。H22还是耐盐酶,其活性不受3.0 M NaCl的影响且能在4.8 MNaCl中稳定存在。为了阐明H22降解乙酰化木糖底物的结构基础,我们解析了 H22及其突变体S18A和产物乙酸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辨率分别为2.5 A和1.53 A。结构分析并结合突变和生化验证,揭示出Ser18、Asp186和His189组成了 H22的催化三联体,Gly55和Asn84构成了 H22的氧离子洞,提出了 H22降解乙酰化木单糖底物可能的分子机制。
其他文献
乳腺癌是一种高发的恶性肿瘤,在大多数国家其发病率依旧逐年增加。根据美国癌症协会数据显示,仅在2017年新增乳腺癌患者超过25.5万,并且超过4万患者因此死亡。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超过27.8万的中国大陆地区女性被诊断出乳腺癌,死亡人数6.4万。目前,由于早期检测手段的提高和治疗技术上的发展,乳腺癌患者的存活率大大提高。然而,转移性乳腺癌疾病
研究背景: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亚甲减,SCH)是指临床上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甲减症状,只有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升高,而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以及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hyroxine,FT4)在正常范围的一
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等。研究统计,IBS影响了全世界超过11%的人口,尽管它不是一项致畸或致死性疾病,但它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证实有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参与了IBS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已有研究
钛及其合金由于具有好的力学和生物学性能,被广泛地用于骨科、牙科以及整形外科等硬组织植入领域。但是钛基材料本身具有生物惰性,因此对其表面改性技术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以获得具有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表面和改性层。在其中,表面氧化技术作为一种简便易操作并且高效的改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已成功用于临床。经过氧化处理以后植入体表面能够形成具有多种结构和性能的生物活性多孔氧化膜层,进而提高钛基植
1.研究背景动脉粥样斑块钙化(atherosclerotic calcification,AC)是在动脉粥样硬化负荷斑块内发生的钙化,是一种最常见的钙化性血管病变,在炎症因子和氧化脂质等病理性刺激作用下,斑块内血管细胞亚群发生成骨样分化而形成的。动脉粥样斑块钙化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微环境中存在着普遍的促钙化刺激,如炎症、氧化应激损伤、高糖和无机磷酸盐等,可促
角膜是一层透明无血管的纤维膜,在组织学结构上角膜共分为5层,从外向内依次为: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角膜内皮细胞为多边形单细胞层,是维持角膜相对脱水状态,保持角膜透明性和维持角膜厚度的重要因素。在人体内角膜内皮细胞难以再生,若被损伤只能依赖残存细胞形态的改变和移行来进行修复。当损伤超过一定限度造成内皮细胞的密度低于约500-800/mm2时,残存的内皮细胞便不能完全代偿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利用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转化获得生物燃料和化工产品,能够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纤维素酶生产菌株中,丝状真菌能够分泌完整的纤维素降解酶组分。探索其纤维素酶合成调控的关键因子,阐明纤维素酶合成的调控网络,将为菌株的遗传改造提供合理的靶点,对于提高酶的产量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报道,假定的甲基转移酶LaeA/LAE1调控丝状真菌发育、纤维素酶基因及次
丙二酰辅酶A(malonyl-coenzyme A)是脂肪酸类衍产物,黄酮类化合物,聚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前体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医药类,绿色能源及化工领域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因此构建丙二酰辅酶A平台菌株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巨大潜力。酿酒酵母的遗传背景研究透彻,安全性高,基因操作手段成熟,是微生物工业合成的常用菌株,以酿酒酵母为细胞工厂合成丙二酰辅酶A衍生产品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在酿酒酵母中,中间代谢物丙
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类重要的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其病变从动脉内膜开始,先后出现脂质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动脉中层退变和钙化。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血流动力改变等多个方面影响AS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探讨影响AS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明确潜在治疗靶点,对于早期干预斑块形成及稳定易损斑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硫是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硫化氢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硫化氢(H2S)作为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可以参与生物体中的很多生理活动,先后有研究指出硫化氢在血管舒张、心脏保护、抵抗氧化应激、神经传递和抗炎症作用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过量的硫化物对细胞是有毒的,可以通过毒害细胞色素c氧化酶来抑制细胞呼吸或通过产生不同的活性硫物质来提高氧化应激。生物细胞可以自身调节胞内硫化物含量,把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