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钛及钛合金表面微—纳尺度生物活性氧化膜的感应加热制备及其生物学行为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rcuri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钛及其合金由于具有好的力学和生物学性能,被广泛地用于骨科、牙科以及整形外科等硬组织植入领域。但是钛基材料本身具有生物惰性,因此对其表面改性技术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以获得具有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表面和改性层。在其中,表面氧化技术作为一种简便易操作并且高效的改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已成功用于临床。经过氧化处理以后植入体表面能够形成具有多种结构和性能的生物活性多孔氧化膜层,进而提高钛基植入体的骨整合和骨生成能力。随着该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表面具有微-纳米尺度结构和形貌的生物活性层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临床应用中都逐渐表现出了更好的生物学行为,其制备方法也受到了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和探究。因此,旨在获得快速、清洁、高效以及稳定的微-纳结构改性层(氧化层)的表面改性技术成为了钛基硬组织植入体领域热门的研究方向,并且具有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研究现状,在前期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探究出微-纳米结构尺度氧化膜具有好的生物学行为,研究出使用超音频感应加热(IHT)快速氧化技术在钛及其合金表面制备纳米结构尺度的生物活性氧化膜的方法,其制备参数、氧化膜的结构和其他性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结合酸洗、超声喷丸(USP)、拉伸和压缩塑性变形等预处理方法通过IHT氧化技术在纯钛(TA2)和钛合金(Ti6A14V)表面制备出了纳米、亚微米结构尺度的生物活性氧化膜,分析了纳米尺度和亚微米尺度结构氧化膜的形成和转变机理。在研究中,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和能谱仪(EDS)等测试方法,对不同结构尺度氧化膜以及其他表面生物活性层的表面物相组成和化学成分进行了检测与分析。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并结合共聚焦离子束(FIB)技术研究了膜层表面和垂直截面上的形貌特征、膜层厚度以及表面粗糙度等其他表面性质。同时,氧化膜的内部形貌和晶体结构通过FIB技术预先制样并使用透射电镜(TEM)进行了分析。使用背散射电子(EBSD)和光学金相显微镜(OM)测试分析技术研究了 IHT氧化前后钛合金基体内部显微组织,探究不同结构尺度氧化膜的形成机理和相互转变过程。另外,不同生物活性层的表面润湿性、显微硬度以及电化学性能等其他物理和化学性能也得到了研究和分析。最终,为评估不同IHT氧化技术制备的微、纳米结构尺度氧化膜的生物学行为,ST2和MG63成骨相关组织细胞以及BMSCs干细胞被用于体外培养试验;不同氧化表面对组织细胞和干细胞的早期附着、伸展、增殖能力以及干细胞的长期成骨分化能力的促进作用也得到了研究。结果表明,经20-35 s IHT氧化以后钛以及合金表面能够快速生成排列均匀并垂直于表面生长的TiO2纳米柱状晶结构;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纳米晶尺寸在长度方向上择优生长,氧化膜厚度由0.5μm增加到了 1.5 μm。这种纳米结构氧化膜增大了钛基体的表面粗糙度(Ra)并明显改善了表面的润湿性能,氧化35 s后Ra值增加到了 31.3 nm,润湿角(θ)降低到了 63.9°;制备的纳米结构氧化膜还具有好的结合强度和HA沉积能力。成分分析表明,纳米结构氧化膜主要含有Rutile/Anatase相TiO2和少量的Al2O3,其中Al2O3主要分布在氧化膜的最表层和晶界处。合金原始基体中大量的位错等小角度晶界为IHT快速氧化过程中纳米尺寸氧化微晶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形核位置。在较快的IHT氧化速度下大量的晶核优先形成并聚集成最终的纳米柱状晶。氧化后小角度晶界转变成大角度类型,也促进了氧化晶粒的形核。另外,IHT处理后合金原始基体组织发生了再结晶过程,改善了基体的力学性能,更有利于医学临床的应用。HA在不同温度和离子浓度的SBF中具有不同的沉积行为,浸泡1-8天后不同浸泡条件下试样表面的沉积层具有不同的沉积颗粒(球)尺寸和孔隙率等结构和形貌特征,沉积层前期化学成分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有较高温度和浓度的SBF体外浸泡试验可以用于材料表面生物活性的快速表征和生物活性陶瓷层的快速制备。合金基体经酸洗和USP预处理以后,表面分别生成了微米尺度粗糙结构和表面应力层,IHT氧化以后试样表面在原来的结构基础上最终分别形成了纳米-微米双重结构和亚微米蠕虫晶网状结构的氧化膜。这种结构使得表面粗糙度得到大幅度增加,分别为108.8-191.9 nm,13.3-55.9 nm(P1)以及17.3-70.4 nm(P2),并且使得表面润湿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这种更大尺度结构(相对于IHT制备的纳米结构而言)氧化膜的相组成也主要是Rutile/Anatase相TiO2和少量的Al2O3。经USP预处理和IHT氧化后基体组织发生了明显的回复、再结晶过程,并且有大量的板条状马氏体产生,使得氧化晶粒在前期形核以及后期融合和长大过程中发生了形状上的显著变化,最终生成蠕虫晶网状结构。另一方面,TA2经10-20%拉伸以及Ti6A14V经过20-40%压缩塑性变形并经IHT氧化后表面快速生成了不同结构尺度的氧化膜。IHT氧化时塑性变形后的基体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再结晶过程,使得α-Ti晶粒尺寸随变形量和IHT氧化时间的变化发生了规律性变化。基体组织的规律性变化决定了表面氧化膜的结构尺度变化:大尺寸α-Ti晶粒诱导生成大尺寸的氧化晶粒;小尺寸的基体晶粒引导较小尺寸氧化晶粒生成。体外组织细胞培养试验表明,不同尺度结构的氧化膜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ST2和MG63细胞的附着和铺展,并且提高ST2组织细胞的长期增殖和成骨能力,没有表现出任何细胞毒性。随着IHT氧化时间增加氧化膜结构尺度增加,对组织细胞附着、增殖以及成骨能力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其中,IHT方法制备的纳米结构氧化膜和P2+IHT方法制备的蠕虫晶网状结构氧化膜对ST2细胞增殖和成骨能力的提高最为显著。单独的酸洗和USP预处理都对细胞的附着和成骨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体外BMSCs干细胞培养结果表明,IHT和A+IHT方法制备的纳米结构氧化膜和双重粗糙度氧化膜对BMSCs的24 h附着和伸展能力的促进作用不太显著,但对1-7天的干细胞增殖和1-3周的ALP,OCN,Runx2,OSX和COL-1等成骨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USP+IHT方法制备的亚微米级蠕虫晶网状结构氧化膜对BMSCs细胞反应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能够较好地提高干细胞短期附着和增殖能力以及长期成骨分化能力。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与组织细胞相比干细胞BMSCs具有不同的细胞反应行为,表现出较弱的细胞附着能力和延展性。
其他文献
台静农,安徽霍邱人,近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书法家。台静农先生涉猎领域广泛、学术成就丰富。其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的出版确立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然而学界大多重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对其书法成就有所忽略。本文正是对台静农书法方面的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台静农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做简单概述;其次从台静农的交游入手,台静农一生交游甚广,经常与文人学者切磋书艺、交流思想、鉴赏书画,其中
胡问遂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是现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入室弟子,海派书法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专注书法艺术,尤工真、行、草诸体,形成平和简静、含蓄端严、“险不怪,平不颇”的书法风貌。其在书法实践上与古为徒,又能结合自己的性情与时代精神,有所创新;其书法理论既从古代书论中汲取养分,又从自己的书法实践中总结经验,深入浅出,引领了一代书法人;在书法教育方面,胡问遂参与大量的书法教学活动、书法讲座,拍摄
学位
巨噬细胞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免疫细胞,也是造血系统中可塑性最强的细胞。在外界刺激下巨噬细胞呈现不同的表型和功能,主要包括经典活化的促炎M1型巨噬细胞、替代活化的抑炎M2型巨噬细胞。巨噬细胞的功能多样性与多种疾病,如肿瘤、急性炎症等密切相关。在急性炎症过程中,巨噬细胞表现为促炎表型,持续过强的炎症会引起休克及多器官衰竭。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肿瘤微环境募集血液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并驯化为肿瘤相关巨噬细
滚动直线导轨副是加工中心、数控设备等机械设备的关键功能部件,其性能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设备的制造水平,随着机械设备持续向高速、大型化发展,高速、重型加工机床对导向承载机构的各种性能,特别是在高速、重载条件下下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提高高速、重载滚柱直线导轨副性能为目标,研究了其多种工况下的动、静力学特性,建立了静刚度、固有频率、动摩擦及振动分析计算模型并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
自噬是细胞内的一种急性应答机制,当胞内或者胞外微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通过自噬快速地进行应答,从而实现维持细胞内的稳态。因此,自噬对细胞的存活十分关键。自噬在肿瘤生长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在营养充足时,自噬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当环境恶化时却可以促进肿瘤存活。许多化学小分子能快速进入细胞,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能可逆地结合蛋白质的特点。这些小分子可以与细胞内的因子结合从而调控自噬。在临床上运用这些化学小分子调
研究背景皮肤损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高发病,损伤后的创面愈合问题更是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巨大的影响。皮肤的创面愈合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它是一个复杂、有序、动态的修复过程,分为凝血期、炎症期、肉芽组织形成期以及组织重构期4个相互连贯的阶段。成纤维细胞是创面肉芽组织中主要组成细胞。在正常创面愈合的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能够被活化并逐渐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能高表达α-平滑肌
乳腺癌是一种高发的恶性肿瘤,在大多数国家其发病率依旧逐年增加。根据美国癌症协会数据显示,仅在2017年新增乳腺癌患者超过25.5万,并且超过4万患者因此死亡。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超过27.8万的中国大陆地区女性被诊断出乳腺癌,死亡人数6.4万。目前,由于早期检测手段的提高和治疗技术上的发展,乳腺癌患者的存活率大大提高。然而,转移性乳腺癌疾病
研究背景: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亚甲减,SCH)是指临床上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甲减症状,只有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升高,而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以及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hyroxine,FT4)在正常范围的一
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等。研究统计,IBS影响了全世界超过11%的人口,尽管它不是一项致畸或致死性疾病,但它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证实有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参与了IBS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已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