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核梭杆菌参与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失调和内脏高敏感发生的相关机制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dfhg54h446jn6gf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等。研究统计,IBS影响了全世界超过11%的人口,尽管它不是一项致畸或致死性疾病,但它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证实有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参与了IBS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已有研究证据表明许多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和内脏高敏感,并且有研究观察到将IBS患者的粪菌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后会引起明显的内脏超敏反应和运动功能障碍。这提示IBS肠道菌群失调很可能参与了内脏高敏感的发生。肠道上皮可以接收肠道菌群的刺激,其中肠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 Cells,EC)作为一种分布于肠道上皮的重要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不仅可以接收来自肠道细菌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的多种刺激,还能够影响肠道代谢、动力和内脏感觉。因此EC细胞很有可能是IBS肠道菌群失调和内脏高敏感状态之间的重要桥梁。然而肠道菌群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其中具体是哪种细菌在IBS内脏高敏感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如何,目前尚无明确定论。明确影响内脏高敏感的关键微生物及其作用机制,对IBS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因此本研究拟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在IBS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菌;其对肠道菌群失调和内脏高敏感状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第一部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特征性改变研究目的: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在IBS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类肠道内寄居着多达1013-14的微生物,在健康状况下肠道菌群通过共生或拮抗的模式,维持着宿主肠道菌群的稳态平衡,而疾病状态下,肠道菌群稳态则被打破。目前已有研究证据表明部分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然而关于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微生物目前仍存在争议。因此我们对IBS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进行了评估。研究方法: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招募年龄为18-65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IBS,IBS-D)患者(根据罗马Ⅳ标准诊断)和健康志愿者。对符合入组标准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IBS-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记录。采用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估IBS-D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IBS-D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留取所有IBS-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和分析。研究结果:最终共纳入了 71例IBS-D患者和39例健康志愿者。IBS-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在年龄、性别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方面均无明显差异。通过计算Shannon指数比较组间微生物α-多样性,IBS-D患者的Shannon指数较健康志愿者显著降低(P<0.05)。通过NMDS分析β-多样性,结果显示IBS-D患者的微生物结构与健康志愿者不同(P<0.05)。物种组成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IBS-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均以Fimicutes为最优势菌,而属水平上则以Bacteroides、Blautia、Faecalibacterium等为主要优势菌。通过LEfSe分析确定与IBS-D相关的可能微生物生物学标志物(Biomarker)。结果显示,Faecalibacterium、Ruminococcus和Subdoligranulum等在健康志愿者肠道菌群中高度富集,在IBS-D患者中,Prevotella、Streptococcus和Fusobacterium等显著富集。其中梭杆菌于各分类水平上都是IBS-D患者可能的Biomarker。进一步分析发现,作为区分IBS-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一个单一因素,Fusobacterium(属水平)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曲线下面积为 0.727(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7%和84.6%,且IBS-D患者的Fusobacterium丰度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P<0.001)。不仅如此,IBS-D患者中Fusobacterium的丰度与SDS值还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P<0.05)。提示Fusobacterium很可能是参与IBS发生和发展的关键菌属。研究结论:1.IBS-D患者存在明显的特征性肠道菌群失调,其菌群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均较健康志愿者存在明显差异。2.IBS-D具有多种可能的Biomarker,其中Fusobacterium可能参与了 IBS的发生和发展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具核梭杆菌参与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菌群失调和内脏高敏感的作用研究研究目的:肠道菌群失调被证实很有可能参与IBS内脏高敏感的形成。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我们发现Fusobacterium是IBS-D可能的生物标志物且与IBS-D患者抑郁倾向相关。因此,Fusobacterium可能与IBS的内脏超敏反应密切相关。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是Fusobacterium最具代表性的菌株,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专性厌氧菌,是口腔黏膜中的常见共生菌。研究证实F.nucleatum参与了多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阑尾炎,结肠癌和炎症性肠病等。此外,F.nucleatum还与口腔中的疼痛和冷敏感相关。因此我们通过IBS动物模型对F.nucleatum是否能够影响肠道菌群的稳态,并参与IBS内脏高敏感状态形成进行了探索。研究方法:1.构建母婴分离(Maternalseparation,MS)大鼠模型,并于出生后第4-8周分别接受F.nucleatum或生理盐水灌胃,每周一次,灌胃结束后休息4周。于出生后第3、8、12周分别留取大鼠粪便。2.将大鼠粪便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分析,评估MS和F.nucleatum对肠道菌群的影响。3.于出生后第12周对大鼠进行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sion,CRD)实验,观察大鼠腹壁撤退反射(Abdominal withdraw reflex,AWR)并记录评分以评估其内脏高敏感程度。4.PCR方法检测F.nucleatum定植。5.提取大鼠粪便上清,使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粪便上清中F.nucleatum特异性IgA的变化。6.提取IBS-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粪便上清,使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F.nucleatum特异性IgA在两者间是否存在差异,并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F.nucleatum特异性IgA与SAS、SDS是否相关。研究结果:1.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MS和F.nucleatum均导致了大鼠肠道菌群的改变。α-多样性方面,灌胃后对照组Shannon指数在第8周时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不仅如此,Sobs值和Chao1值也提示MS和F.nucleatum灌胃均能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而OTU数据通过NMDS分析进行聚类观察β-多样性,显示对照组在灌胃后的第8周明显与其他三组分离。2.CRD实验显示大鼠在0.4ml、0.6ml、0.8ml、1.0ml、1.2ml、1.4ml的球囊扩张压力下AWR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将上述AWR评分求和做为内脏超敏指数进一步分析显示MS并接受F.nucleatum灌胃的大鼠内脏超敏指数高于MS并接受生理盐水灌胃的大鼠(P<0.05)。3.PCR结果显示F.nucleatum未在肠道中定植,为进一步挖掘F.nucleatum作用机制,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粪便上清中F.nucleatum特异性IgA。结果显示,灌胃后在第8周,大多数接受F.nucleatum灌胃的大鼠样本中检测到分子量分别为40kDa和130kDa的两个强反应条带,这两条带在第12周仍然存在。进一步进行灰度分析发现在上述两反应条带的灰度比例信号在第8周和12周均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4.为验证F.nucleatum特异性IgA是否与IBS存在关联,通过Western blotting对7例IBS-D患者和5例健康志愿者的粪便上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相比于健康志愿者,IBS-D患者同样在130kDa和40kDa观察到两条强反应带,且灰度分析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上述两条带灰度比例信号与SAS和SDS评分均呈现明显正相关(P<0.05)。研究结论:1.MS和F.nucleatum均可以导致大鼠肠道菌群失调。2.MS可以引起大鼠明显的内脏高敏感,F.nucleatum可以通过非定植依赖的模式加剧MS大鼠内脏高敏感,并引起F.nucleatum特异性IgA增多。第三部分:具核梭杆菌编码的FomA蛋白通过肠嗜铬细胞参与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EC细胞可以感受来自细菌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的刺激,并能够影响肠道代谢、动力和内脏感觉。FomA蛋白是F.nucleatum的主要外膜蛋白,是一种具有免疫佐剂功能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家族中TLR2受体的激动剂。第二部分的研究结果显示F.nucleatum可以加剧MS大鼠的内脏高敏感程度。并且先前我们在对一组已发表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时发现,EC细胞含量最丰富的TLR受体即为TLR2受体。因此本部分研究主要探究FomA蛋白是否为F.nucleatum的主要作用蛋白,以及其是否可能影响EC细胞,并参与内脏高敏感的形成。研究方法:1.通过质谱分析、蛋白重组和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筛选并验证F.nucleatum可能与其特异性IgA结合的关键蛋白。2.根据罗马Ⅳ标准纳入IBS-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留取纳入者结肠粘膜样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式检测结肠嗜铬粒蛋白A(ChgA,EC的通用标记物),评估EC细胞表达情况。3.构建急性束缚应激(Acute restraint stress,ARS)小鼠模型,ARS造模的小鼠随后使用重组FomA蛋白阳性的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或FomA阴性的E.coli BL21(DE3)进行连续7天灌胃,对照小鼠则接受生理盐水灌胃。4.灌胃结束后通过CRD实验进行AWR评分评估小鼠内脏高敏感程度。5.CRD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留取结肠组织,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结肠ChgA,评估EC细胞表达情况。6.提取小鼠结肠组织蛋白,通过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小鼠结肠TLR2受体和TPH1蛋白表达情况。7.提取小鼠结肠RNA,逆转录获取cDNA,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的方法检测小鼠结肠Tlr2、Tphl、Tnf-α、Tlr1、Tlr4 mRNA 水平相对表达量。研究结果:1.通过筛选验证显示FomA蛋白是F.nucleatum发挥作用的关键蛋白。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BS-D患者结肠EC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3.通过CRD后的AWR评分来评估内脏敏感性发现,在0.1ml、0.15ml、0.2ml、0.25ml的AWR评分均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将上述体积得分总和记为内脏超敏指数进一步分析显示,接受FomA阳性E.coli BL21(DE3)灌胃的ARS小鼠内脏敏感程度显著高于接受FomA阴性E.coli BL21(DE3)灌胃的ARS小鼠(P<0.05)。4.对小鼠结肠组织EC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RS小鼠结肠粘膜组织EC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发现接受FomA阳性E.coliBL21(DE3)灌胃的ARS小鼠TLR2受体和TPH1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6.通过qPCR扩增结肠组织cDNA,结果显示接受FomA阳性E.coli BL21(DE3)灌胃ARS小鼠结肠Tlr2、Tph1、TNF-α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Tlr1、Tlr4含量则无明显组间差异。研究结论:1.FomA蛋白是F.nucleatum发挥作用的关键蛋白。2.IBS-D患者结肠粘膜组织EC细胞数量增多。3.FomA蛋白可以激活结肠TLR2受体表达,并可以上调结肠EC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其他文献
晋商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经济实力雄厚,是当时社会财富力量的典型代表。晋商不仅在商业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书法艺术方面也卓有建树。然而,封建社会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学界对其研究主要侧重于商业活动,忽视了该群体的书法贡献。对此,本论文参阅多种史料,对清代民国晋商书法进行了细致研究。研究发现,晋商书法是在多种因素下形成的。首先,晋商经营过程离不开大量商书、账簿、信函的书写,这是形成晋商书法的
台静农,安徽霍邱人,近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书法家。台静农先生涉猎领域广泛、学术成就丰富。其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的出版确立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然而学界大多重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对其书法成就有所忽略。本文正是对台静农书法方面的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台静农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做简单概述;其次从台静农的交游入手,台静农一生交游甚广,经常与文人学者切磋书艺、交流思想、鉴赏书画,其中
胡问遂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是现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入室弟子,海派书法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专注书法艺术,尤工真、行、草诸体,形成平和简静、含蓄端严、“险不怪,平不颇”的书法风貌。其在书法实践上与古为徒,又能结合自己的性情与时代精神,有所创新;其书法理论既从古代书论中汲取养分,又从自己的书法实践中总结经验,深入浅出,引领了一代书法人;在书法教育方面,胡问遂参与大量的书法教学活动、书法讲座,拍摄
学位
巨噬细胞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免疫细胞,也是造血系统中可塑性最强的细胞。在外界刺激下巨噬细胞呈现不同的表型和功能,主要包括经典活化的促炎M1型巨噬细胞、替代活化的抑炎M2型巨噬细胞。巨噬细胞的功能多样性与多种疾病,如肿瘤、急性炎症等密切相关。在急性炎症过程中,巨噬细胞表现为促炎表型,持续过强的炎症会引起休克及多器官衰竭。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肿瘤微环境募集血液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并驯化为肿瘤相关巨噬细
滚动直线导轨副是加工中心、数控设备等机械设备的关键功能部件,其性能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设备的制造水平,随着机械设备持续向高速、大型化发展,高速、重型加工机床对导向承载机构的各种性能,特别是在高速、重载条件下下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提高高速、重载滚柱直线导轨副性能为目标,研究了其多种工况下的动、静力学特性,建立了静刚度、固有频率、动摩擦及振动分析计算模型并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
自噬是细胞内的一种急性应答机制,当胞内或者胞外微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通过自噬快速地进行应答,从而实现维持细胞内的稳态。因此,自噬对细胞的存活十分关键。自噬在肿瘤生长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在营养充足时,自噬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当环境恶化时却可以促进肿瘤存活。许多化学小分子能快速进入细胞,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能可逆地结合蛋白质的特点。这些小分子可以与细胞内的因子结合从而调控自噬。在临床上运用这些化学小分子调
研究背景皮肤损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高发病,损伤后的创面愈合问题更是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巨大的影响。皮肤的创面愈合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它是一个复杂、有序、动态的修复过程,分为凝血期、炎症期、肉芽组织形成期以及组织重构期4个相互连贯的阶段。成纤维细胞是创面肉芽组织中主要组成细胞。在正常创面愈合的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能够被活化并逐渐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能高表达α-平滑肌
乳腺癌是一种高发的恶性肿瘤,在大多数国家其发病率依旧逐年增加。根据美国癌症协会数据显示,仅在2017年新增乳腺癌患者超过25.5万,并且超过4万患者因此死亡。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超过27.8万的中国大陆地区女性被诊断出乳腺癌,死亡人数6.4万。目前,由于早期检测手段的提高和治疗技术上的发展,乳腺癌患者的存活率大大提高。然而,转移性乳腺癌疾病
研究背景:亚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亚甲减,SCH)是指临床上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甲减症状,只有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升高,而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以及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hyroxine,FT4)在正常范围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