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康酸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ng1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多因素诱发的肠道炎症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UC是一种发生于结肠和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情反复发作,慢性迁延,易并发肠穿孔、腹膜炎甚至进展为结直肠癌。衣康酸是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等因素激活的巨噬细胞中,由顺式乌头酸脱羧形成的代谢产物之一。研究显示,衣康酸能调节细胞代谢、氧化应激,并具有显著的抗炎效应,但衣康酸在UC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复制了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UC模型,探讨了衣康酸在UC中的可能作用及机理。另一方面,免疫应答基因1(immune-responsive gene 1,Irg1)是调节衣康酸合成的关键基因,我们的研究关注Irg1缺失是否影响小鼠肠上皮结构及功能,从而进一步探索Irg1调控UC的可能机制。方法:首先雄性C57BL/6小鼠自由饮用3%和5%DSS水溶液9天,再选用雄性C57BL/6小鼠自由饮用3.5%DSS水溶液9天。每天按时称量并记录小鼠体重、观察粪便性状、便血和小鼠的一般活动情况。实验结束,脱臼处死小鼠,结肠组织取材进行长度比较,并通过肠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从而比较不同DSS浓度对小鼠结肠的影响,选择复制UC小鼠的适宜DSS浓度。根据前部分实验,选择健康雄性C57BL/6小鼠自由饮用3.5%DSS水溶液7天,饮用自来水溶液2天,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每日按时腹腔注射(100mg/kg)4-辛基衣康酸(4-octyl itaconate,4-OI),并记录小鼠体重变化、粪便粘稠度和便血情况。处死小鼠前4小时,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dextran,FITCdextran)溶液进行灌胃。实验结束,脱臼处死小鼠,采集血液标本和结肠组织,检测血清FITC荧光强度反映肠上皮屏障通透性,并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laudin-1和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分析肠上皮屏障功能的变化。另一方面比较小鼠结肠长度,石蜡包埋处理后HE染色,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病理改变,过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肠粘液含量和肠上皮细胞凋亡。我们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结肠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2-related factor 2,Nrf2)以及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的含量变化,探讨衣康酸对DSS诱导UC小鼠的作用机理。最后,比较了Irg1敲除小鼠与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肠组织结构之间的差异,通过HE染色比较肠壁组织结构,TUNEL染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肠上皮细胞凋亡与增殖之间的差异,通过PAS染色和粘蛋白mucin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肠粘液分泌情况。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DSS诱导的UC小鼠表现出显著的结肠炎症状及病理组织学改变。UC小鼠的体重逐渐减轻、粪便性状变黏稠,出现腹泻和逐渐加重的肉眼血便。UC小鼠结肠明显缩短,镜下结构肠黏膜下层水肿增厚、隐窝结构异常、炎性细胞大量浸润等病理改变。2.与3%DSS相比,5%DSS诱导的UC小鼠出现更严重的结肠炎症状,体重下降幅度更大、腹泻和肉眼血便程度更重,实验后期甚至出现死亡。与5%DSS相比,3%DSS诱导的UC小鼠体重下降率较低、出现粪便性状改变和便血的时间较晚。相比之下,3.5%DSS诱导的UC小鼠体重下降和粪便性状改变的时间适中,实验过程中无小鼠死亡,3.5%DSS诱导的小鼠UC更符合本实验。3.4-OI作用于3.5%DSS诱导的UC小鼠后,小鼠体重下降幅度、腹泻和便血情况有所改善,结肠长度缩短程度减小,肠黏膜下层无水肿增厚、肠壁结构较完整、隐窝结构存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4.4-OI处理降低了DSS所致的肠上皮屏障通透性增加,上调了Claudin-1和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减低了FITC渗透强度,减轻了DSS诱导UC小鼠的肠上皮屏障受损。5.4-OI处理减轻了DSS引起的肠上皮细胞凋亡和肠黏膜损伤,肠上皮TUNEL阳性细胞减少、PAS染色显示肠粘液含量增多。6.4-OI通过上调DSS诱导UC小鼠结肠组织中的抗氧化蛋白Nrf2和NQO1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DSS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7.Irg1的缺失影响小鼠肠上皮结构,使肠隐窝变深、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凋亡与增殖之间的平衡紊乱、肠粘液分泌减少、粘蛋白mucin2含量减低。结论:本研究从DSS诱导UC小鼠的症状、肠上皮屏障功能和肠黏膜损伤等方面评估,证实4-OI可在DSS诱导的UC中发挥保护效应,这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抗氧化途径来实现的。另一方面,Irg1作为调节衣康酸合成的关键基因,它的缺失可能影响肠上皮细胞状态和肠粘液含量。综上所述,在基础状态下,Irg1对维持正常的肠上皮结构及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DSS诱导的小鼠UC中,外源性衣康酸可通过激活Nrf2信号发挥抗氧化作用,从而缓解疾病进展,为UC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尿道下裂是男性儿童一种常见的泌尿生殖道畸形,发病率约3‰,手术是治愈尿道下裂的唯一方法。欧洲泌尿外科协会指南建议的尿道下裂手术年龄为6月-24月,但是在中国,我们发现这个年龄阶段行手术治疗的占比非常少。本文探究了单中心尿道下裂患儿手术年龄与其临床和社会因素的相关性,以评估尿道下裂患儿早期接受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方法:我们收集了近6年(2014年1月-2019年10月)于我院行初次尿道下裂手术患
目的:分析5例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3缺乏症的激素水平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方法:分析总结2017-2020年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确诊为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3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型、激素水平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5例患儿均以女性性别抚养,染色体核型为46,XY,严重者生后外生殖器表现为完全女性外生殖器,往往因发现腹股沟包块或青春期出现进行性男性化表现就诊,轻型患儿生后外生殖
目的探讨肺功能对儿童漏斗胸Nuss胸廓成形术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on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4年4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接受Nuss手术的3-18岁漏斗胸患儿,依据术后是否发生肺部并发症分为PPCs组和Non-PPCs组,记录两组患儿术前肺功能指标,包括最大肺活量、用力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量、1秒
引言:在临床中,牙龈退缩和膜龈异常是最常遇到的问题。数年来,人们对牙龈退缩和膜龈异常的治疗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游离软组织移植术被广泛应用。众所周知,腭部具有与角化龈相似的组织结构,最适合进行游离软组织移植术(口腔内自体移植)。游离软组织移植术最常用的两种术式是游离龈移植术和结缔组织移植术。尽管游离软组织移植术已经被证明在治疗膜龈异常和牙龈退缩问题方面有益,但自体移植会造成第二个创口,局部
目的:观察对比慢性脑缺血小鼠脑和视网膜小胶质细胞(MG)在不同时间点的时空变化。方法:3月龄C57BL/6J小鼠行改良型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制作慢性脑缺血模型,甲苯胺蓝染液心尖灌注观察验证模型。建模后7d、14d、28d,分别取脑组织和视网膜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组织海马、皮质以及视网膜的病理改变,以及MG标志物IBA1、M1型指标i NOS、M2型指标TREM2的表达变化。结果:
背景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BE)是一种发生于新生儿的神经系统综合征,主要是由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产生过量氧化应激产物引起神经元损伤而致病。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如脑出血、脑缺血中发现,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引起的凋亡反应,从而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但NGB在BE脑中的
背景:过继性免疫疗法(adoptive cell therapy,ACT)是近年来新兴的肿瘤免疫疗法,是指从肿瘤患者或者健康人志愿者体内分离出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在体外进行筛选和扩增后再回输到肿瘤患者体内的疗法,其对于难治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有较好的疗效。ACT疗法分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tumor infiltration lymphocyte,TIL),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himeri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及致死率均处于高水平的恶性肿瘤,而癌细胞转移扩散是导致其致死率高的重要因素。癌细胞获得异常迁移运动能力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关键事件,但其牵涉的具体分子机理仍不明确。对癌细胞异常迁移运动的调控机制展开深入研究,不仅对于拓展肿瘤生物学基础理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且对于实现肿瘤的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丝状伪足是位于运动细胞前缘的一种指状结构,源于肌动蛋白微丝骨架
目的:急性肝损伤是一种由病毒、细菌、药物、毒素、酒精等引起的危及生命的综合症,发病率极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炎症相关性疾病的动物模型中抑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能发挥抗炎作用,但STAT3抑制剂是否也可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右旋半乳糖胺(D-
背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也是成人永久性残疾的常见原因之一。ICH后二次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功能障碍引起的血管源性脑水肿,与血脑屏障关系密切的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 1,DMP1)在ICH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确。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