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如何具体化?——用指谓分析法所做的一种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t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解决“自由如何具体化”这一问题。该问题又可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由的内涵如何具体化?本文通过回答“自由是怎样的”来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二是自由的外延如何具体化?本文通过回答“谁是自由的”来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
  第一章讨论自由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又可细化为三个小问题:一是自由有哪些偶性谓词?二是自由的偶性谓词对它的述谓是否属实?三是赋予自由哪些偶性谓词或多少偶性谓词才能使自由的内涵达到具体性?本文的回答是:自由在理论上有着无限多的偶性谓词,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可以层层展开的开放的述谓结构;这些偶性谓词对自由的述谓是否属实的检验方法是“循名责实”;这些偶性谓词所表达的意义就是自由的内涵,它们汇集在一起之时,便是自由的内涵达到具体性之时。本文的目的不是找齐自由的所有偶性谓词并给它们一一命名,也不是要一一检验它们对自由的述谓是否属实,本文的目的是为如何层层打开自由的偶性谓词,以及如何检验它们对自由的述谓是否属实提供一种逻辑机制或形上根据,即为自由的内涵如何具体化提供一种逻辑机制或形上根据,这一机制或根据就是自由的偶性谓词之述谓结构。
  第二章讨论谁是自由的?这一问题又可细化为三个小问题:一是自由有哪些主词?二是自由对主词的述谓是否属实?三是自由到底述谓谁时才能使自由的外延达到具体性?本文的回答是:自由的主词无非就是“人”,但“人”又可分为普遍实体词的“人”和个别实体词的“个人”,对前者可以通过指谓分析法和二分法再做下降式的层层划分,后者又包括普通专名如“张三”等和实践逻辑专名“我”,“我”作为普通专名的代表可以指任何一个自己;自由对各层级的主词的述谓是否属实的检验方法是循名责实;这些各层级的主词所意指的主体的汇集就是自由的外延,自由述谓个别实体词时才达到了自由的外延具体性。本文的目的不是找齐自由的各层级的主词并给他们一一命名,也不是要一一检验自由对主词的述谓是否属实,而是为如何层层划分自由的主词,为如何检验自由对它们的述谓是否属实,以及为自由到底述谓谁时才算达到了外延具体性提供一种逻辑机制或形上根据,这一机制或根据就是自由的主词之指谓结构。
  自由的内涵具体性反对的是自由的空洞性;当自由的内涵达到具体性时,如果自由的外延是抽象的,那么自由并没有完全具体化。自由的外延具体性反对的是自由的主词意指的主体的抽象性;当自由的外延达到具体性时,如果自由的内涵是空洞的,那么自由也并没有完全具体化。因此,还必须解决自由的内涵和外延如何双重具体化的问题。本文的回答是:只有自由在普通专名如“张三”等和实践逻辑专名“我”所指的每一个具体的个人身上展开或绽放时,或者说,只有层层展开的自由之偶性谓词用来一一述谓每一个普通专名和实践逻辑专名时,以及只有普通专名和实践逻辑专名所意指的个人间或主体间能相互指认时,自由的内涵和外延才达到了双重的具体性,而自由达到这一双重具体性的逻辑机制或形上根据就是自由的符号指谓结构,同时兼顾人际指代结构。
  第三章和第四章拟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来考察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自由的”、施蒂纳的“我是自由的”和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是自由的”。第三章第一节考察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自由的”。通过考察发现,主词“绝对精神”既没有特指任何具体的个人如张三等,也没有泛指任何具体的个人,因为人们可以说“张三的精神是精神”、“你的精神是精神”等,或者可以说“张三是有精神的”、“你是有精神的”等,但如果说“张三是绝对精神”、“你是绝对精神”等,就不知所云了,所以,它只是一个偶性,不是实体。如果黑格尔非把它当实体不可,那么,它就只是一个空类,即自由的外延是抽象的。谓词“自由”只被黑格尔赋予了若干个偶性谓词,同时他没有意识到自由的偶性谓词是一个层层展开的述谓结构,所以,它是不够具体的,即自由的内涵是不够具体的。可见,虽谓词具有一定的具体性,但由于主词始终是空类,所以,“绝对精神是自由的”是抽象的。
  第三章第二节考察施蒂纳的“我是自由的”。通过考察发现,一方面,主词“我”意指每一个能以“我”自称的个别的我,比如,张三可称自己为“我”、他可以称自己为“我”、你可以称自己为“我”等,在这个意义上,“我”是具体的,即自由的外延是具体的。另一方面,“我”是每一个人的自我,比如,可以说“张三是自我”、“他是自我”、“你是自我”等,即“自我”是一个抽象的普遍实体词,它虽然抽象,但比起空类,总归还有直观个例可寻,在这个意义上,又把自我定性为不够具体,即自由的外延是不够具体的。最后,“我是我性”,即施蒂纳把原来只是“我”的偶性谓词的“我性”提升为主词,它既没有特指任何具体的个人如张三等,也没有泛指任何具体的个人,因为可以说“张三的我性是我性”、“他的我性是我性”等,或者说“张三是有我性的”、“他是有我性的”等,但如果说“张三是我性”、“他是我性”等,就不知所云了。如果施蒂纳非把它当实体不可,那它就只是一个空类,即自由的外延是抽象的。另外,施蒂纳由于把“唯一性”、“独自性”归给“我”而滑向了唯我论,所以,忽视了我的多元性。谓词“自由”也只被施蒂纳赋予了若干个偶性谓词,同时他也没有意识到自由的偶性谓词是一个层层展开的述谓结构,所以,它是不够具体的,即自由的内涵是不够具体的。可见,“我是自由的”介于抽象与具体的张力间,即自由没有达到双重的具体性。
  第四章考察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是自由的”。通过考察发现,主词“现实的个人”是一个普遍实体词,它泛指所有具有现实性的个人,比如,可以说“张三是现实的个人”、“你是现实的个人”等。所以,“现实的个人”是不够具体的,即自由的外延是不够具体的。另外,马克思一方面强调“现实的个人”杂有众多的偶性谓词,另一方面又先后挑选了其中的一个作为唯一的偶性谓词如“物质生产”等。对它们过分强调的后果是把原本只是“现实的个人”的偶性谓词如“物质生产”,变成了“现实的个人”的主词。可是,如果把制约着一切的“物质生产”代入符号指谓的逻辑式“s是p”中的话,那么,它既不是个别实体词,因为,它没有特指着具体的个人如张三等,也不是普遍实体词,因为可以说“张三的物质生产是物质生产”、“你的物质生产是物质生产”等,或者说“张三是有生产性的”、“你是有生产性的”等,但如果说“张三是物质生产”、“你是物质生产”等,就不知所云了。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物质生产”倒像极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所以,当美其名日“现实的个人”如“物质生产”做主词时,自由的外延是抽象的。物质生产主导着一切,现实的个人没有自由可言,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它的主导权只有到了遥远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交与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从社会历史中去开显自由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对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的否定。所以,马克思一门心思追求现实的个人之具体自由的结果,却是自由的具体性的自我消解,剩下的只是一种抽象的乌托邦悬想。谓词“自由”也只被马克思赋予了若干个偶性谓词,同时他也没有意识到自由的偶性谓词是一个层层展开的述谓结构,所以自由的内涵是不够具体的。可见,“现实的个人是自由的”介于抽象与不够具体的张力间,即自由没有达到双重的具体性。
其他文献
前周至春秋战国,青州地属齐国,及秦时又属临淄郡。隶属关系加上地理位置相邻,根据佛教传播规律,可认为青州佛教受齐都临淄的影响,启于阿育王时代。至西晋,青州取代临淄成为山东政治中心,由于政治地位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佛教兴盛的程度,因此两晋至刘宋,青州佛教获得快速发展。此后,青州地入北魏,在北魏最高统治者崇佛和青州经济繁荣的双重因素作用下,佛教急剧发展并形成了第一个建寺高峰期,广福寺正依此势成于北魏末年
学位
程瑶田是清乾嘉鼎盛时期的学者,其一生在训诂、象数、名物、制度、天文、地理、历算等方面都有所成就。《通艺录》一书涵盖了其一生的大部分作品。作为朴学家,其最有成就的地方当然主要表现在考据学领域。不过,《通艺录》一书把讨论义理问题的《论学小记》作为开篇,说明在他个人心目中,义理问题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就目前学界的研究情况来说,江永和戴震的义理思想,皆有较多的讨论,而程瑶田义理学方面的著作却少人问津。仅
学位
荀子是先秦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站在儒家礼治的立场上吸收法家的合理思想,并对其进行改造。以经过他改造的法思想对儒家的礼治思想进行拓展和充实,使法家的现实主义精神融入到儒家的理想政治中,可谓“以法拓礼”。荀子“以法拓礼”的思想弥补了传统儒家的不足,使传统儒家的礼治思想更具有现实性。  本文梳理《荀子》书中有关“礼”和“法”的表述,分析其涵义、功能及其区别与联系,试图厘清荀子对法家思想进行了何种程度上
学位
《说儒》是胡适20世纪30年代最有分量的史学文章,也是引起争论的焦点。《说儒》以章太炎《原儒》开篇。《原儒》提出了“题号由古今异”的历史见解,“使我们明白古人用这个名词有广狭不同的三种说法”,“使我们知道‘儒’字的意义经过了一种历史的变化”,由一个广义的包括一切方术之士的“儒”,逐步缩小到狭义的孔门之“儒”。胡适《说儒》即是在章太炎《原儒》的基础上详细追溯了“儒”从广义到狭义的发展过程,孔子儒家的
学位
《论语·先进》胪列十哲,分(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四科。朱子《论语集注》以孔门传人(会)参未入四科之列,引证孔门贤哲,非仅《先进篇》所列十哲,进而推论四科十哲,乃后人所列。  又《论语》各篇,未见四科十哲选列标准,且十哲之中,长于政事之仲弓(亦称冉雍),未入政事,反入德行,实(令)人好奇四科十哲系依何选列。  本文试由孔子于《论语》中对于圣王、仁人的景仰,及致力于成为君子努力,与汇整先秦经典
学位
随着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当代德性伦理学者们在批判现代道德哲学的基础上,逐步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德性伦理学运动,“德性”重新回到了当代伦理学的舞台上,形成了义务论、功利主义和德性伦理学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在康德伦理学阵营内部,面对当代德性伦理学者们的猛烈批评,一些康德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康德伦理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对这种批判作出了“德性式”的回应。他们认为德性在康德伦理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场如火如荼
人的能动性问题是泰勒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其理论的生长点,正是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泰勒构建了他整个的理论系统。  通过对现代认同的历史主义分析,泰勒对现代性问题的诊断是,现代认同的各种价值之间存在强烈的冲突,同时,现代性存在三大隐忧:个人主义;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驱逐;自由的丧失。在现代性问题上,泰勒持肯定的立场,他力图把现代认同的各种价值都综合起来,并且纠正现代性发展中出现的偏差,因此,泰勒的哲
学位
价值哲学有其深厚的存在论基础。要实现对价值的存在论基础的科学把握,必须确立起科学的存在论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思维方式具有超验与经验、理论与现实、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基本特征,反映在对于价值存在基础的认识上,要求以人的存在为基础,同时包含着对人的实践存在和社会存在在内的、总体性的把握。  首先,实践存在是价值存在本质的基础。价值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价值不是外在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的某种先验的、神秘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存在争议。本文认为,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欧美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批判功能,结合现代生态学、系统论、未来学、绿色意识形态等而创立的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或理论思想,也是一种以投身生态运动和绿色政治运动、推动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目标为己任的实践活动。  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生态马克思主义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从生态主义
本文围绕着黑格尔的所有权理论进行论述,通过对只是基于“上帝意志”的经验自然权利与“心中道德律”的形式自然权利的批判,引出黑格尔基于人格与自由意志的真正法权意义上的所有权。进而展开对这一“灵”(人格、自由意志)与“肉”(所有权)现实化自身的过程的考察(依次是抽象法中的抽象人格、直接自在地抽象意志与抽象性所有权;市民社会中的特殊人格、任意自为地特殊意志与实存性私人所有权,以及国家中那伦理深处的无限人格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