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吉利美(Ginnie Mae,即美国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开全球资产证券化之先河,发行了史上第一单资产支持证券(ABS)。随后半个多世纪,资产支持证券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作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Buser和Mcconnell,2011),资产证券化已经在金融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为金融机构转移风险、释放资本、改善盈利、补充流动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帮助工商企业拓展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此外,资产支持证券(ABS)还有效的丰富了证券市场,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关于资产证券化,我国监管当局一直持谨慎态度,时至2005年,才开始推进资产证券化试点。然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资产证券化受到各界的广泛批评。基于审慎考虑,我国监管当局立即暂停了资产证券化试点。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为了配合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型,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我国又于2012年正式重启了资产证券化试点。近年来,我国ABS市场实现了蓬勃发展。2018年,我国ABS产品的发行规模一举突破了 2万亿元,已成为亚洲最大的ABS市场。在我国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资产证券化被寄予厚望,成为备受瞩目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证券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可能潜藏着危害。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充分昭示我们,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过程中“潜藏的问题”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在金融机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过程中,监管当局如果不能紧密监控资产证券化带来的风险并适时采取应对措施,就很可能酿成难以预计的损失。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虽然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国ABS市场的发展速度极快。目前,资产证券化在我国金融市场,乃至于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那么,银行作为我国ABS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在ABS市场上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参与ABS市场的动因是什么?对自身风险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银行参与ABS市场的现状和动因,进而从运营稳健性、盈利波动性、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银行风险的影响。本文共计8个章节:第1章,导论。该章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并对本文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进行了说明;然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最后,对本文的创新与不足进行了说明。第2章,文献综述。总结梳理了与银行有关的资产证券化文献:首先,归纳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微观层面的驱动因素涉及改善流动性、转移风险和稳健经营、改善盈利性、优化资产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宏观层面的驱动因素涉及金融监管、宏观经济的、市场环境、利率市场化、金融结构变迁。其次,是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从“运营稳健性”、“盈利波动性”、“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的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最后,对现有文献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第3章,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现状分析与动因探索。该章主要内容包括:其一,对我国ABS市场现状以及银行参与情况进行分析。首先,从业务模式、发行规模、存量分布方面对我国ABS市场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我国银行开展信贷ABS、企业ABS、资产支持票据的情况;再次,通过区分基础资产和银行类型,分析了我国银行开展信贷ABS的情况;最后,分析了我国银行的ABS参与度和ABS竞争情况。其二,对我国银行参与资产证券化的原因进行动因探索,发现: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改善盈利能力、改善资产质量,是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动因;同时,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以及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净利差收窄,也驱动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第4章,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运营稳健性与盈利稳定性。运营稳健性与盈利稳定性概括性的反映了“商业银行是否在稳健、安全的经营”。该章在考虑“自选择”问题的基础上,从运营稳健性和盈利波动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银行的影响。结果发现:(1)运营稳健性方面,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银行,运营稳健性较低;未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银行,运营稳健性较高。可以说,资产证券化减弱了我国银行的运营稳健性。(2)盈利波动性方面,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银行,盈利波动性较高;未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银行,盈利波动性较低。可以说,资产证券化加剧了我国银行的盈利波动性。第5章,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信用风险的视角。该章通过研究资产证券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发现:(1)从“业务类型”来看,我国银行作为“发起人”开展资产证券化,加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作为“承销人”开展资产证券化,则没有影响自身的信用风险。(2)从“基础资产”来看,我国银行以“企业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加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以“消费贷款和抵押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则没有影响自身的信用风险。(3)总的来看,我国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加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异质性。具体的,资产规模越大、资本充足率越高的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对其信用风险的正向影响越小。第6章,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系统性风险的视角。该章通过研究资产证券化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发现:(1)从“业务类型”来看,我国银行作为“发起人”开展资产证券化,降低了自身的系统性风险;作为“承销人”开展资产证券化,则没有影响自身的系统性风险。(2)从“基础资产”来看,我国银行以“企业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降低了自身的系统性风险;以“消费贷款和抵押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则没有影响自身的系统性风险。(3)总的来看,我国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降低了自身的系统性风险,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异质性。具体的,资产规模越大的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其系统性风险造成的负向影响越小;资本充足率越高的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其系统性风险造成的负向影响越大。第7章,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流动性风险的视角。该章通过研究资产证券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发现:(1)从“业务类型”来看,我国银行作为“发起人”开展资产证券化,降低了自身的流动性风险;作为“承销人”开展资产证券化,则没有影响自身的流动性风险。(2)从“基础资产”来看,我国银行以“企业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降低了自身的流动性风险;以“消费贷款和抵押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则没有影响自身的流动性风险。(3)总的来看,我国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降低了自身的流动性风险,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异质性。具体的,杠杆水平越大的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其流动性风险的负向影响越小;资本充足率越高的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其流动性风险的负向影响越大。第8章,该章梳理了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