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叙事媒介的多样化发展,以互动的形式讲述故事成为当下的热门风潮,互动叙事研究也应运而生。本文选取互动叙事这一新型叙事形态为研究对象,在厘清互动叙事相关概念的前提下,结合案例分析与研究者个体经验,对其媒介特征、结构组成和带来的独特体验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绪论章节简要介绍互动叙事理论在相关研究领域被泛用、误用的现状,对与之联系紧密的叙事学和游戏学学科研究情况进行综述,阐述互动叙事概念的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叙事媒介的多样化发展,以互动的形式讲述故事成为当下的热门风潮,互动叙事研究也应运而生。本文选取互动叙事这一新型叙事形态为研究对象,在厘清互动叙事相关概念的前提下,结合案例分析与研究者个体经验,对其媒介特征、结构组成和带来的独特体验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绪论章节简要介绍互动叙事理论在相关研究领域被泛用、误用的现状,对与之联系紧密的叙事学和游戏学学科研究情况进行综述,阐述互动叙事概念的基本内涵。第一章概述游戏研究中的游戏学倾向,选取其认为“电子游戏不能作为叙事媒介”“电子游戏不具有文本性”“电子游戏与经典叙事学语境下的叙事概念有本质冲突”等主要论调作出驳斥;在界定叙事、游戏、电子游戏概念的基础上,对“电子游戏是否能形成叙事”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论证叙事成立于游戏这一符号媒介上的合理性。第二、三、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第二章对互动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辨析,将其与易混淆的另一概念“反应”区分开,总结出互动叙事中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人机互动、人与内容互动、人际互动这三重互动形式,并主要选取四部市场流通的故事导向型游戏,在其中进行了互动叙事与非互动叙事的分辨。第三章研究互动叙事作品的结构与组成特征,从叙事脚本与叙事文本的嵌套结构、叙事文本的树状结构、叙事生成过程的实时性、作为体验主体的游戏者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直观地将其与传统叙事形态作出区分。第四章从体验主体、对象和体验本身处入手,分析主体在互动叙事中通过建立化身,完成对自身的再塑与个人叙事的建构;探讨互动叙事通过挫败游戏者意图、诱导其进入叙事轮回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体验;同时分析实为一种仿真的情感体验。结语部分基于全文的讨论,揭示互动叙事在电子游戏媒介上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互动叙事存在其他向度的可能;预言互动叙事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进步空间。综上,互动叙事是与电子游戏在概念上部分重合的一种新叙事形态,基于互动性和叙事性的结合,其文本具有典型的属于后现代的开放性、不稳定性、碎片化、私人化特征,因而无法套用经典叙事学理论结构去理解,必须建立新的理论体系重新进行审视。同时也应看到,在电子游戏之外的广袤领域,互动叙事仍存在着极大的创造可能。
其他文献
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经常发生在社会交往中,会在认知、情感、行为、甚至健康等诸多方面对个体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个体作为群体的基本组成单位,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状况也会影响群体及群际关系,而社会的高效快速发展离不开稳定、和谐、健康的群际关系。前人对社会排斥的研究更多关注对排斥目标的身心影响。然而社会排斥不仅对排斥目标产生心理和生理作用,同时对第三方(旁观者)也会产生影响。旁观者的认知
作为艾略特的第一首成名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集中体现了艾略特早期诗学思想和现代性特征。国内外英美文学研究界已从诗歌寓意、人物形象、艺术特征、认知诗学等视角对该诗进行了研究,但有关艾略特早期思想研究尚有探讨空间,而且有关尼采悲剧精神视域下的《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与悲剧精神衰落现象、艾略特的悲剧美学观点以及现代生存现状思考的关联研究专题尚未出现,由此构
“溢出”假设理论(Engfer,1988)指出,拥有令人满意和伴侣支持的婚姻,个体更容易对孩子的需求做出敏感性地回应;相反,敌意或冲突的婚姻会导致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和要求严厉。但也有研究证明了“补偿”效应和“区分”效应的存在。出现这样的不一致可能与个体的特质有关。感觉加工敏感性(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SPS)是个体的一种人格特质,代表了个体对环境的敏感性。这
中国传统诗歌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之前对于中国传统诗歌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文学本身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传统诗歌的研究中来,试图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从不同的视角来诠释中国传统诗歌。我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当属唐朝,而唐朝的诗歌创作又首推李杜。杜甫一生经历了仕途受挫和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流离与唐王朝的衰落,使得“悲”情感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强烈。所以本文选择了杜甫的诗歌
英语“down”和汉语“下”是英语和汉语中两个重要的相似概念,它们都分别具有副词、形容词、名词、介词和动词的词性,用法多变。已有不少学者对“down”和“下”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以往研究主要囿于单一语言,比如对英语“up”和“down”,或对汉语“上”和“下”的对比研究,对“down”和“下”跨语言的对比研究较少。即便是跨语言的研究也只是聚焦于“down”和“下”空间隐喻的用法比较,
身份与身份建构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社会学、哲学、文学、语言学、语用学等领域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受到新左派、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青睐。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体与特定社会文化之间的认同。认同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识和描述,其中文化认同对主体自我认同的影响最大,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主体身份的变化。随着语用学的迅速发展,身份认同理论和身份建构理论成为语用学研究的热点。当一个人是社会中某个特定角色的拥有者
伊恩·麦克尤恩(1948-)是当代英国文坛颇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著作颇丰,题材广泛涉及现代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底层民众到中产阶级再到上流精英无所不包。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的评价越来越高,其作品在图书市场上也备受欢迎,他已被公认为英国的“国民作家”(National author)。然而,作为一名当代作家,“这个时代的伟大制图家、历史见证者”,麦克尤恩的许多作品却体现出对
作为莎翁最具代表性的悲剧作品之一,《李尔王》通过主情节和副情节双重叙事的技巧,探讨了亲情与道德、继承与政治、民族与国家等重大时代议题。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政治隐喻、意象解读、语言分析、圣经原型以及地图学等批评视角进行论述,构筑了《李尔王》的研究常规,却对该剧文本之下隐含的不列颠身份的地图空间构建策略鲜有系统论及,藉此构成了本研究的选题缘起。作为政治地图学的杰出代表,英国学者J.B.哈利明确指出,地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