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尤恩《星期六》中的都市漫游者与现代性焦虑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hengm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恩·麦克尤恩(1948-)是当代英国文坛颇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著作颇丰,题材广泛涉及现代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底层民众到中产阶级再到上流精英无所不包。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的评价越来越高,其作品在图书市场上也备受欢迎,他已被公认为英国的“国民作家”(National author)。然而,作为一名当代作家,“这个时代的伟大制图家、历史见证者”,麦克尤恩的许多作品却体现出对现代性的思考。如2005年出版的《星期六》向我们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代的都市生活。通过描绘神经外科医生贝罗安在星期六这一天的漫游,细腻而深刻地呈现了伦敦生活的概况以及当代西方的城市经验,同时也反映了在高度现代化社会中,都市人所面临的诸多焦虑与不安。一般而言,有关麦克尤恩的文学批评多集中于叙事学、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心理分析等方面。关于这部小说的文学分析亦是如此。然而,本文将以都市漫游为切入点,运用现代性文化理论探讨贝罗安身为现代都市漫游者,在漫游过程中所体现的现代性焦虑,进而管窥麦克尤恩对如何走出现代性焦虑的思考。本文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作者麦克尤恩以及《星期六》这部作品,并概括了麦克尤恩作品中常见主题和观点,以及国内外关于《星期六》的评价和研究。同时简要介绍了“都市漫游”、“现代性”等概念的含义。第一章主要阐述都市漫游者贝罗安的安全焦虑。本章主要讨论主人公在一天的漫游过程中所遭遇的暴力威胁-纵使现代都市人身处高科技武装社会,却无丝毫安全感可言。这些威胁既包含身体遭遇的物理暴力,如街头车祸、家庭入侵;也包含9·11事件笼罩下的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的恐怖主义威胁、游行示威、媒体暴力等心理承受的软暴力。第二章重点分析现代都市漫游者贝罗安所面临的道德认知焦虑。他是城市生活的热爱者,崇尚科技与理性,因此当面临暴力威胁时,他无情地利用医学权威,滥用医学话语权,从而丧失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他也是现代都市的消费者,迷失在五花八门的商店里,将拜物主义消费观美化为新的宗教理性,形成了扭曲的消费伦理道德。他更是高强度工作氛围下的受害者。作者借助贝罗安展现了现代人紧张匆忙、“996”式的工作伦理观,在本该休息的星期六却四处弥漫着紧张忙碌的工作压力。本章认为医学伦理的滥用、消费伦理的异化以及工作伦理的高压导致现代都市人心理钝化,道德认知能力下降。第三章主要探讨贝罗安在漫游过程中产生的身份焦虑。身为都市背景下的漫游者,贝罗安高举工具理性旗帜,拥抱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高效的城市生活。然而,现代机器文明对人性造成了稀释和扭曲。在工具理性的冲击下,人们失去传统信仰,驱逐一切有关情感的载体。用理性代替情感,丧失内心的人文主义关怀,“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造成人性的沦陷。同时,分工高度细化的城市使都市人的个性全无。在极尽喧哗的都市中,都市人沦为社会大机器运转中的一颗颗螺丝钉。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将世界风景单一化,抹杀了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忽视了人的内在性。强调技术性与逻辑性的制度将人的不同个性排除在外。都市生活变得模式化、固定化。本文认为,贝罗安的漫游经历和状态反映了当下大多数都市人的心理焦虑。忙碌快速的生活无暇思考,隐隐焦虑而无处释放解决。城市生活中处处存在威胁,伦理道德水平下降、人性沦陷、个性全无的都市人无法定位自我。正确认识都市人面临的现代性焦虑是寻找化解焦虑途径的必要前提。或许麦克尤恩笔下的都市漫游者可以为我们解决现代性焦虑提供新的思路与启发。
其他文献
《科利奥兰纳斯》作为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也是最后一部罗马剧,完成于1608年左右,取材于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希腊名人传》。与其他三部罗马剧相比,该剧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学者认为此剧“不受大众喜欢,读者多为学者或学生”,该剧的研究话题也大多立足于政治、女性、权利以及伦理价值等方面。目前还尚未有学者用狂欢理论分析《科利奥兰纳斯》,尤其是该剧的狂欢如何揭示不同政治体制碰撞下,个人英雄主义向自由平
对儒士道德人格的研究在于中国古代儒家将自我的生命作为学问的对象,使个体生命本身成为道德实践的过程。本文对儒士的道德人格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儒士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是如何演变生成的,儒士道德人格的特质主要集中在德行与德性的融合中,儒士道德人格实现这一完整的过程。东周以降,儒士作为一特定群体逐步从士人当中演化出来,儒士一方面承继了士人在“事”、“学”、“族”多种社会功能中扮演着的重叠角色,另一方面又
英语短语动词随处可见且用法灵活,英语母语者在各种场合都高频率地使用它。实际上单个英语短语动词可以表达的意义远超一种,英语短语动词的意义尤其是其多义特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过去人们认为短语动词的意义是具有任意性的,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近些年来学者们开始尝试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短语动词的多义性。通过在研究中应用认知语言学中提供的各种概念,短语动词中小品词的意义已经得到较为全面地研究。然而,动词和小品
“火”作为一种为人熟知的自然现象,对人类自身的进化和生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有力的促进了生活生产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因此“火”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种紧密关系使得汉字“火”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成为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并在构词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使其在本义的基础上拓展出更加丰富的义项。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语义拓展的重要机制,构建起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认知桥梁。目前学者对于“火
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经常发生在社会交往中,会在认知、情感、行为、甚至健康等诸多方面对个体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个体作为群体的基本组成单位,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状况也会影响群体及群际关系,而社会的高效快速发展离不开稳定、和谐、健康的群际关系。前人对社会排斥的研究更多关注对排斥目标的身心影响。然而社会排斥不仅对排斥目标产生心理和生理作用,同时对第三方(旁观者)也会产生影响。旁观者的认知
作为艾略特的第一首成名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集中体现了艾略特早期诗学思想和现代性特征。国内外英美文学研究界已从诗歌寓意、人物形象、艺术特征、认知诗学等视角对该诗进行了研究,但有关艾略特早期思想研究尚有探讨空间,而且有关尼采悲剧精神视域下的《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与悲剧精神衰落现象、艾略特的悲剧美学观点以及现代生存现状思考的关联研究专题尚未出现,由此构
“溢出”假设理论(Engfer,1988)指出,拥有令人满意和伴侣支持的婚姻,个体更容易对孩子的需求做出敏感性地回应;相反,敌意或冲突的婚姻会导致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和要求严厉。但也有研究证明了“补偿”效应和“区分”效应的存在。出现这样的不一致可能与个体的特质有关。感觉加工敏感性(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SPS)是个体的一种人格特质,代表了个体对环境的敏感性。这
中国传统诗歌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之前对于中国传统诗歌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文学本身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传统诗歌的研究中来,试图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从不同的视角来诠释中国传统诗歌。我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当属唐朝,而唐朝的诗歌创作又首推李杜。杜甫一生经历了仕途受挫和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流离与唐王朝的衰落,使得“悲”情感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强烈。所以本文选择了杜甫的诗歌
英语“down”和汉语“下”是英语和汉语中两个重要的相似概念,它们都分别具有副词、形容词、名词、介词和动词的词性,用法多变。已有不少学者对“down”和“下”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以往研究主要囿于单一语言,比如对英语“up”和“down”,或对汉语“上”和“下”的对比研究,对“down”和“下”跨语言的对比研究较少。即便是跨语言的研究也只是聚焦于“down”和“下”空间隐喻的用法比较,
身份与身份建构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社会学、哲学、文学、语言学、语用学等领域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受到新左派、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青睐。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体与特定社会文化之间的认同。认同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识和描述,其中文化认同对主体自我认同的影响最大,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主体身份的变化。随着语用学的迅速发展,身份认同理论和身份建构理论成为语用学研究的热点。当一个人是社会中某个特定角色的拥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