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初步理解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指南》中明确提出,5-6岁学龄前儿童,需达到的具体目标为:1.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2.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3.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4.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可见,感受数量关系是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是数学本身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反映。幼儿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幼儿掌握简单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在帮助幼儿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发展其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幼儿感受数量关系,一方面能加深其对相应数学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在理解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调动了相应的思维活动,从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集体活动是大班数概念活动的主要活动形式。在集体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质量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活动的成败,影响着幼儿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综上所述,数概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理解数量关系进行指导的现状,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应该给予幼儿什么样的指导,这些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本研究选取河北省石家庄市两所省级示范园中八个大班、两所一级一类园中的七个大班作为样本,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随机观察并录像,共获得30个完整的数学活动视频资料及所对应的活动设计文本资料,其中,属于数概念的活动共计19个(省示范两所幼儿园共13个,一级一类两所园共6个)。通过对19个活动录像进行质性分析,结合对应的活动设计,了解大班数概念集体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现状。进一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活动设计中对数量关系内容的预设不足;第二、活动内容选择过于简单脱离幼儿接受情况,导致活动流于形式;第三、教师对教育时机的把握不当,不能抓住数量关系教育的契机;第四、教师在呈现数量关系相关内容时使用指导语不恰当,不具有启发性;第五、教具准备不足使幼儿不能充分感受数量关系。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的建议有:第一、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对幼儿阶段数量关系的内容做进一步研究;第二、数量关系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接受情况,从幼儿的生活出发;第三、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设计有关数量关系的合理活动目标;第四、丰富教学策略,恰当把握数量关系的教育契机;第五、提供适宜情景和操作材料(玩教具)为数量关系做辅助;第六、活动中使用恰当的指导语呈现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