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鹅细小病毒雏鹅病理学研究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rgzg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鹅业主要疫病之一,随着科学技术和养鹅业的不断发展,各国对小鹅瘟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本项研究应用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病理学研究手段,从细胞、亚细胞水平对GPV感染14日龄雏鹅各组织器官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研究,阐明雏鹅人工感染GPV后器官组织的组织病理学、超微病理学变化,揭示GPV感染雏鹅的病理学变化规律。本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病理变化出现时间为1~14d,其中以5~7d病变表现最为严重,耐过雏鹅在感染后21d时损伤组织基本恢复。雏鹅感染GPV后组织器官呈现广泛的病理损伤,其中病变较为严重的为肠道,其次为免疫系统、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脑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严重、脱落,黏膜固有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肠腺结构紊乱,呈现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法氏囊和胸腺主要表现为出血性变质性炎;脾脏为急性脾炎;心肌呈现实质性心肌炎变化;肺脏表现间质性肺炎变化;肾脏呈渗出性肾炎变化;脑组织表现为非化脓性脑炎。肝脏、胰腺、腺胃等其他实质器官主要表现为变质性炎。感染雏鹅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肝脏、胸腺、脾脏、法氏囊,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超微病理学改变:实质细胞细胞核肿胀,染色质聚集或溶解;线粒体肿胀,嵴发生断裂、溶解、甚至消失形成空泡。在细胞核中可见髓样小体,粗面内质网扩张,严重者整个细胞发生溶解。结合小肠扫描电镜和光镜观察结果看,认为雏鹅感染GPV后的主要靶器官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病毒粒子首先在肠道黏膜层大量复制并维持长时间存在,引起小肠发生广泛的急性卡他性炎,之后病毒通过肠壁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在各组织器官复制,侵害全身各组织器官,从而引起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广泛性损伤。
其他文献
摘 要: 会计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根据中职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法,本着教育创新的理念,阐述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 中职会计教育 教育改革 案例教学    一、引言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肩负着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教学任务,目前,这类学校大都为社会培养各行业的初级、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有财会专业人员,医务护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电脑设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发现真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作用贵在引导。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助产师。让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认识,在亲身经历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唤醒主体意识,激发探究本能,培养合作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探求知识的方法,挖掘深层的创造性思维潜能,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如何发挥教
摘 要: 实验是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科学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课程资源。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指出,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按课本的演示实验演示,学生观看和识记,或机械的模仿,这样的实验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如何优化实验教学,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实现新课程所推出的三维目标,提升学生
自2007年湖南省推行新课改以来,我校就十分注重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大力推行以“学案导学”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较好地构建了和谐、合作、学习型课堂,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就谈谈我校“学案导学”的几点做法。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开端,如果运用得当,就能为整个教学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