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猪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亚单位疫苗初步研究

来源 :西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mzho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轮状病毒腹泻是由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 RV)引起的一种以厌食、腹泻、呕吐、脱水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多发于寒冷季节,呈地方性流行,各生长阶段的猪均可感染,感染率最高可达90%~100%,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目前,Po RV出现了新的基因型,导致现有疫苗对其保护效果不理想。因此,开展Po R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明确其流行的病毒基因型,研制安全有效的新型疫苗,对防控该病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论文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内容:1.华东地区猪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Po RV RT-PCR检测方法对2017~2019年间华东地区35个规模猪场的594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2017~2019年间华东地区Po RV的平均检出率为16.8%(100/594);在不同类型的样品中,肠道样品的Po RV检出率最高为19.5%(68/349);在不同生长阶段猪中,仔猪的Po RV检出率最高为18.5%(70/379)。同时,扩增阳性样品的VP7和VP4基因并测序,进行序列比对、同源性比较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5个Po RV基因型均为A群G9P7型,与参考毒株NMTL相比,VP7蛋白第100、122、180、309位有氨基酸突变;与参考毒株OSU相比,VP4蛋白在30、137、686、774位有氨基酸突变,且两者均无氨基酸位点插入和缺失。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流行毒株基因型相同,表明G9P7型Po RV可能是主要的流行基因型。2.猪轮状病毒VP4蛋白间接EL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针对VP4蛋白的保守区设计并合成引物,通过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成功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 ET28a-480-VP4*。将该质粒转化到E.coli BL21(DE3),利用SDS 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了该蛋白的表达,利用Ni柱纯化蛋白。以纯化的重组480-VP4*蛋白为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确定了该方法的最佳包被浓度为2.56μg/m L,待检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80,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度为1:10 000。建立的方法与病毒中和试验的总符合率达80.0%;用该方法初步检测了华东地区的临床血清,结果显示华东地区Po R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87.8%。通过该试验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为Po RV的血清学调查和后续疫苗免疫后的抗体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3.猪轮状病毒不同截短VP4蛋白免疫原性研究:VP4蛋白具有较好免疫原性,是疫苗研究的主要靶蛋白,本研究分别构建3种截断的VP4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同时将破伤风毒素的通用T细胞表位(P2)作为分子佐剂与三个截断VP4蛋白融合表达,成功构建了6个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 ET28a-480-VP4*、p ET28a-618-VP4*、p ET28a-1428-VP4*、p ET28a-P2-480-VP4*、p ET28a-P2-618-VP4*及p ET28a-P2-1428-VP4*,将它们分别转化到E.coli BL21(DE3),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确定了蛋白表达,利用Ni柱纯化6个重组蛋白。将6个纯化的重组蛋白与氢氧化铝佐剂以1:1体积混合后制备成亚单位疫苗,通过肌肉注射免疫6周龄小鼠,间隔2周免疫一次,共免疫3次,第3次免疫后2周,扑杀小鼠,并采集免疫前后小鼠血清,利用ELISA检测免疫前后抗体水平的变化,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水平。结果显示,6个蛋白免疫原性较好,小鼠血清中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3个截断VP4蛋白的免疫原性强弱依次为618-VP4*、1428-VP4*、480-VP4*,3个融合P2的截断VP4蛋白的免疫原性强弱依次为P2-1428-VP4*、P2-618-VP4*、P2-480-VP4*,但是6个蛋白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均偏低。将P2导入VP4蛋白后,1428-VP4*的蛋白免疫原性得到增强。通过该试验对不同截断VP4蛋白的免疫原性的研究,为后期研发猪轮状病毒亚单位疫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低温、干旱和高盐等逆境胁迫,不仅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不利,而且对植物的渗透调节等也有影响,严重时导致植物死亡。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应对非生物胁迫的抗性机制,以保护植物自身不受伤害。CBF(C-repeat binding factor)是一类与逆境胁迫应激相关的转录因子,能够识别并结合各种逆境胁迫应激相关基因COR(cold-regulated)启动子区域中的CTR/DRE(C-rep
黄精位列药食同源目录,属于百合科的草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青稞属于青藏高原特有的农作物,是当地牧民的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本研究优化黄精多糖提取工艺,并进行优化青稞制麦工艺的研究,得到高品质的青稞麦芽,将青稞麦芽添加到黄精多糖提取液中进行糖化,得到富含黄精多糖的青稞麦芽汁,通过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料液比调整黄精啤酒发酵工艺,最终得到风味独特,营养健康的黄精啤酒,为黄精和青稞的深加工提供基
大麦具有生育期短、生态适应性强和抗旱抗寒性较强等特点,主要分布于温带气候地区,是世界第四大禾谷类作物。大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大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hordei,Bgh)侵染引起的气传叶部病害,病原菌群体中存在丰富的生理小种变异。近年来白粉病在西藏等地区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本研究中(I)对112个采自不同地区的大麦白粉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及毒性谱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地区
神农香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var.aromaticum)是一种珍稀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在药用性和观赏性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在园林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MYB转录因子家族庞大并且功能丰富,在众多生物学进程中都占据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成功克隆的神农香菊CiMYB61基因和已构建的CiMYB61过表达载体的基础上,为全面研究丰富神农香菊CiMYB61基因的功能
流感病毒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之一,流感的不断暴发对人类健康和养殖业造成巨大的危害及损失。流感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复制过程是一个病毒与宿主相互博弈的过程,病毒的复制过程需要宿主蛋白的协助,而机体为了对抗病毒的入侵也衍生出多种机制。流感病毒基因组的转录和复制是以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物(vRNP)作为基本单位进行的,而这一过程需要依赖宿主蛋白的参与。因此,研究宿主蛋白与流感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阐述其致病
大球盖菇是一种草腐菌,有改善人体多种疾病、降低胆固醇、缓解精神压力、防止动脉硬化、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助消食等多种功效。为能够充分利用高原地区有限的耕地和高原特色资源,实现高寒地区大球盖菇的周年生产和反季节上市,探索高寒地区人工栽培大球盖菇时产量低、生长周期长的技术瓶颈问题和一些农艺措施影响高寒高海拔地区日光温室栽培大球盖菇生长的相关土壤生态的作用机制,完善大球盖菇温室栽培技术,本文以采自甘南藏族自
微量元素(如铜Cu)是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然而微量元素在细胞中过量积聚也会有产生毒害作用,因此铜稳态的维持对于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意义重大。目前,维持铜稳态的调控机制已在细菌、酵母和哺乳动物中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相关的研究报告较少。在本课题中,我们探究了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中铜耐受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禾谷镰刀菌F.gramin
西藏自治区在其特殊的高原环境下,受藏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园林类型。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西藏行政机构、社会服务机构以及道路建设系统等的建设,西藏园林建设也进入了迅速发展期。在西藏园林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园林植物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植物材料,如何在应用过程中既能满足适地适树要求,又能够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是当前西藏园林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西藏林芝市八一镇常
本研究以西藏林芝不同地方的高山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高山松土壤种子库的空间分布格局,高山松林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以及其之间的物种相似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当地高山松林的土壤种子库现状,为高山松林的保护和合理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山松土壤种子库空间分布格局:高山松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密度在
本研究以林芝地区卷丹为材料,测定卷丹鳞茎、叶片、花蕾以及珠芽中多糖、总酚和皂苷的含量,得出卷丹生长发育各个时期活性物质变化的规律。通过不同品种百合之间基本营养成分和17种氨基酸含量之间的比较,对其进行整体性评价。取得以下结果:1.卷丹中的多糖和皂苷物质在生长年限为3年的鳞茎中积累较多,高于其它生长年限下的卷丹鳞茎。卷丹鳞茎中总酚含量随着生长时间的推移含量逐渐增加,但并不显著。各个时期温室外生长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