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该次研究目的是了解武汉地区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主要流行毒株,以及A组轮状病毒的基因型和亚组的流行特征,并对B组轮状病毒进行基因序列分析,为确立我国轮状病毒的主要流行株以及构建有效的轮状病毒疫苗奠定分子流行病学基础.方法利用共用的下游引物RVG9和6个A组轮状病毒G基因型G1-4、G8和G9的特异性上游引物,建立一步多重RT-PCR方法检测G基因型;利用引物Con2、Con3进行第一轮RT-PCR,以5个P基因型P[6]、P[8]、P[9]、P[4]和P[10]的特异性引物进行第二轮PCR,建立多重巢式RT-PCR方法检测P基因型.2002年11月-2003年10在武汉市儿童医院腹泻门诊按系统抽样方法收集5岁以下儿童腹泻样本,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出轮状病毒阳性样本,进行G、P基因分型和VP6亚组分析,不能分型样本利用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对其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另外对2000年12月-2002年12月在武汉地区发现的两例B组轮状病毒,利用PCR扩增其VP7、NSP2和NSP5基因,并连接到克隆载体pUCm-T上,转化至感受态细胞One-shot Top10F,提取转化菌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Pst Ⅰ酶切分析,筛选出阳性菌提取质粒,对插入片段进行了测序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论该研究是首次对武汉地区轮状病毒进行了系统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武汉地区存在A组和B组轮状病毒,其中A组轮状病毒以G3P[8]型为优势流行株,亚组以基因亚组3为主;B组轮状病毒与ADRV起源相同,且在20年里变异很小,基因序列比较保守.此结果将为我国病毒性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并为轮状病毒疫苗的研制及评估提供了一定的分子流行病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