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匍枝马尾藻是褐藻门的一种亚热带大型褐藻,主要分布于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以及中国硇洲岛、涠洲岛和海南岛等海域。匍枝马尾藻作为可食用和药用褐藻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近几年,其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成为海参、鲍鱼等水产动物的天然饵料;同时也是工业用提取褐藻胶等材料的来源,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目前,匍枝马尾藻的供给全部依赖自然资源。掠夺式的采收方式导致匍枝马尾藻野生资源遭到破坏,种群规模和数量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以往对匍枝马尾藻的生物学和人工育苗技术深入研究很少,基础研究薄弱,人工育苗技术也没有很好掌握,这些都限制了匍枝马尾藻的应用。因此,非常必要展开匍枝马尾藻有性繁育过程、人工育苗方法以及生态因子对其幼苗生长影响的系统研究。本论文以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近海区的匍枝马尾藻为实验材料,获得如下实验结果:(1)采用野外采苗和室内培养的方法,对匍枝马尾藻雌雄生殖托特点、受精卵分化等有性繁育过程、以及假根形成、幼苗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匍枝马尾藻的繁殖季节集中在每年的5~6月份;成熟的雌性生殖托扁压状,常分叉,顶端有锯齿,雄性生殖托为圆柱形,一到两次分叉;水温达到28 ℃时,生殖托出现排精排卵现象。受精完成之后大约5 h,受精卵开始分裂,每2~4 h分裂一次,从二分裂、四分裂到形成手雷状的囊胚细胞需要24 h;胚苗较窄的一端产生短的透明假根小突起,假根小突起生长迅速,约24 h假根的长度可以超过幼苗的长度,且附着能力增强;幼苗培养2周后开始出现分化,在距离假根基部形成圆柱状分枝,随后分枝数量和长度开始增加,室内培养65 d后,幼苗叶片边缘出现锯齿状;在实验室条件下,匍枝马尾藻幼苗生长几乎停滞。(2)基于匍枝马尾藻人工育苗的探索,发现经过阴干刺激后的种藻,在育苗池暂养两天后即可采苗,此时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已经发育并形成假根的幼苗;幼苗栽培35 d时,幼苗株高为2.5~3.0 mm,苗帘上密度为6~10株/cm2;将藻体健壮且幼苗密度较大的苗帘转移到浙江洞头县马尾藻栽培海区进行挂养,挂养60 d后,匍枝马尾藻幼苗株高达到7 cm,幼苗密度约为2株/cm2,出现2~3个匍匐状的主干,长度2~3 cm,主干上生出黑色小突起,已经初步具有匍枝马尾藻的形态学特征。(3)以不同温度、光照强度、盐度和光质设置4组单因素实验,研究其对匍枝马尾藻幼苗营养生长和色素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环境因子对匍枝马尾藻幼苗生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匍枝马尾藻幼苗适宜生长条件为:温度15~25 ℃,最适温度为23℃;光照强度为20~80μmol.m-2·s-1;盐度为20~40‰,最适盐度为32‰;白光下生长最快,蓝光次之,黄光下藻体负生长。通过环境因素对匍枝马尾藻幼苗光合色素积累影响试验,发现光照强度对匍枝马尾藻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影响显著(P<0.05),其他环境因子影响不显著(P>0.05)。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4种环境因子对叶绿素c影响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