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围棋对人生境界的自我提升

来源 :中国棋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skateco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围棋绝非仅是游戏和竞技,它实质上是对人生境界的自我提升,即人的精神家园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围棋以自己超越性的生命活动帮助关注于它的体道、悟道、得道者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实现人生境界的自我提升.围棋亟需回到本质,即围棋是人类境界之学。冯友兰先生曾把人类境界从低到高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围棋也需要发挥它的最大功能,即助于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
其他文献
本人从1998年开始接触围棋教学.2004年正式加入围棋报.1992年起开始在武汉各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所以,我本人对围棋启蒙教学对儿童的文学素养的提升——这样的话题还是很有兴趣研究的.
蒙古鹿棋历史悠久,是蒙古族传统游戏之一.可以从《额儿古涅昆的传说》中了解到,古代蒙古人过着傍山依水的生活.在山林里、河流边有着鹿、黄羊、狐狸等各种动物,猎人们通过捕获这些猎物,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古代蒙古人捕猎的动物包括各种飞禽走兽,还有河水里的鱼,但最具代表性和实用性的猎物还得算是鹿.因此蒙古人这款从狩猎文化延伸出来的游戏命名为《鹿棋》.猎鹿最费力气和头脑.因为鹿这种动物非常敏捷,很有警戒心,一
“郑海文杯”于2012年6月主办一届之后,因王英再碎逝,赞助未能到位,2013年即告取消,而象总随即拍板将这一届更名为“王英再杯”,仍在6月举行。之后就没有听说什么纪念活动了,而他所曾经倡导的一些项目,也逐渐陷于停顿。棋坛忽然沉寂了好些。
象棋是象征华夏古代军事活动的一种棋.象棋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象棋具有传承中华文化和进行竞技活动功能,两者相辅相成,传承与发展象棋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象棋对局是双方棋手依照规则在棋盘上轮流走动子力,对局结果或和局或统一全局获胜.对局中,双方棋手各自为一方的统帅,在棋盘上指挥千军万马.《孙子兵法》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象棋比赛宗旨应该是弘扬象棋
《徒然草》是日本遁世文学的代表作品,因此其围棋观也就带上了作者吉田兼好的遁世观的色彩,兼好从围棋中领悟到了自己的人生哲理,对于当时民间的围棋状况也做了一些描绘,并且试图利用佛教去进行引导民间的下棋方式和下棋理念.而由于兼好所处时代本身具有过渡性,加上兼好的下层贵族和行脚僧的身份,使得其围棋观也具有了过渡性,这种“过渡性”在日本围棋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在初民的原始狩猎与祭祀等活动中,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歌,也揭开了五音汇聚的音乐史页.古代氏族领袖伏羲、神农、炎黄时代,已开始有削桐为琴,束丝为弦的传说.《礼记·乐记》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谢孝苹有《中国古琴创始于虞舜时代论》一文,作者认为最早创制古琴的是虞舜时代的乐正夔.古琴和围棋,创自尧舜时期,是大家比较认同的观点,它们创始的时间基本相同。
内高班全称为:内地新疆高中班,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负责招收全疆的优秀学生,输送到内地高中学校就读,办学经费由承办的地政府财政承担的办学模式.内高班自2000年开办以来,目前在全国已有45个经济发达城市开办93所.课题组所在的温州中学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首批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是代表温州地区最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高级中学.该校于2007年创办了内高班,名称为“温州中学新疆部”.温州
网络的兴起改变了全世界.也提供了象棋推广的一个全新方向.网络解决了时间,空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也解决了距离的问题.以往要向西方国家推广象棋非常不容易,但是网络,网站,社群网站,手机软件等似乎给象棋的推广一个新的选择.笔者经营网站,全程以英文向外国人推广象棋已有五年的时间.其中对于推广象棋给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以及他们的学习过程,得到一些经验在此跟大家分享.笔者也简单地对现有网络象棋作介绍.其中,
洛阳市新安县城西17公里有[洞真观]又名[王桥洞],就是洛阳的烂柯山麓,这里有独特天然的清幽与秀丽,属丘陵地带,仙山海拔350米,为豫西名刹,古时的皇家道教圣地,山东边一条名为玉梅河的山泉小溪潺潺流经山前,沿西南崖下蜿蜓流去,进入一座清沏见底的小水库,向北汇入涧河后归入洛河.远望山清水秀,古柏参天,碑碣高矗,仙气缭绕,洞真观与王乔洞便坐落于依山傍水的烂柯山根半高台地处.这里溶洞密布,与周边不同,许
敦煌《暮经》(以下均作敦煌《棋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棋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在敦煌《棋经》“诱征(篇)第二、势用篇第三”预研的基础上,对敦煌《棋经》中“征”与“劫”进行专题研究与探讨,以成恩元著《敦煌棋经笺证》为基础,吸收其研究精粹,对其不足之处加以诚恳的补正.本文还将重点探讨敦煌《棋经》“势用篇第三”中的“非生非死非劫持,此名两劫之棋,行不离手”字句,根据近年在日本发现的《烂柯经》的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