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小分子RAGE抑制剂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

来源 :第九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xsg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血性脑卒中(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致死和致残率最高的脑血管病,死亡率高达40-50%.为探讨新型小分子RAGE抑制剂FPS-ZM1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以SD大鼠ICH胶原酶模型和自体动脉血模型为基础,从整体、局部效应以及信号机制探讨了RAGE抑制剂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初步证实RAGE能够减轻大鼠ICH后水肿,减轻神经炎症反应;并能有效降低ICH后BBB通透性,减轻脑水肿,改善动物行为;并首次从"血管神经功能复合体"的角度综合分析评价ICH后白质神经纤维束和水肿情况,利用胶体金电镜示踪技术对ICH后BBB通透性进行半定量分析;利用激光共聚焦三维成像技术,从形态学上观察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uadin5、zol)变化情况,半定量分析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差异,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抗辐灵是一种用于抗微波辐射损伤的中药复方,本研究旨在探讨抗辐灵对微波辐射致大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技术检测抗辐灵的体外清除自由基的活性.10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辐射对照组、低剂量药物组、中剂量药物组和高剂量药物组.采用30mW/cm2微波辐射大鼠,并于辐射后14d
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电磁辐射已被视为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而受到普遍关注,人类自出生之日起就暴露于各种电磁环境中,如极低频电磁场、工频辐射、手机辐射、微波辐射、脉冲式电磁波.其中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 EMP)是一种高能宽谱的复合式电磁波,对生物机体幼年的影响有待于探讨。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年雄鼠暴露于一定参数的电磁辐射环境对其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
当今社会,伴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微波辐射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已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源.微波辐射的健康危害已成为国际共识和关注焦点,其中最为敏感和重要的靶器官为脑.当微波辐射在一定的空间的强度达到一定限值或长时间的累积辐射后,将对人的身体健康或动物的生存安全产生不良影响,并具有一定的远后效应,但目前关于微波辐射的远后效应研究较少,而其辐射限值也尚未形成一致性结论。本研究不仅
Raf-1激酶抑制蛋白(Raf-1 kinase inhibitor protein,RKIP)属于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家族,是高度保守的多功能调节性蛋白质.RKIP参与细胞内ERK、NF-κB和GPCR等多条重要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并介导它们之间的相互对话,可引起多种细胞行为,包括细胞凋亡、神经发育、精子发生、细胞迁移、有丝分裂等.RKIP对多条信号通路的调控均依赖于其磷酸化修饰的改变,然而,目前
探讨安多霖对微波辐射致大鼠脑、心脏、生殖、免疫影响的远后和遗传效应的治疗作用,明确安多霖对微波辐射远后和遗传效应敏感指标影响.研究表明,30mW/cm2微波辐射后12m内,大鼠外周血中Ca2+含量异常;脑、心脏及睾丸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损伤;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骨髓细胞微核率、骨髓细胞DNA均未见明显损伤。给予1.5g/kg/d安多霖对微波辐射所致的上述损伤具有较明显治疗作用。30mW/cm2微波辐
医院决定启动全面收集整理分析解放以来中越边境历次作战卫勤文书资料工作,有利于作战卫勤文书资料完整性和连续性,有利于经验总结.在医务处领导下,抽调曾参加战伤救治的技术骨干4名,收集整理中越边境历次作战卫勤文书资料工作.中越边境战事频发,作战卫勤文书资料年度跨越大,一些资料保管不到位或遗失,使得整理工作有一定困难。为做好这次整理工作,技术骨干不计个人得失,加班延时,废寝忘食地工作,积极深入医院档案室、
目的:了解高原短期暴露人群返回低海拔后性激素的改变.方法:对参加玉树(海拔3700m)抗震救灾116天后返回平原的613名官兵(设为观察组)和未参加救灾的140名官兵(设为对照组)在返回后的第2天,第15天和第30天分别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竞争法分析其血清中睾酮(T)、雌二醇(E2)的浓度.结果:高原短期暴露男性,返回平原第2天组、第15天组测得T含量略高于对照组,返回平原第30天组T
通过研究建立了高原应激衰竭致多脏器损伤的早期诊断标准,制定了分级救治原则和综合救治方案,探讨了不同药物、不同措施、不同途径给药和不同途径给氧的救治效果和作用机制。应用多途径给氧、早期应用皮质激素,早期降低颅内压、早期使用亚低温治疗、早期进行机械通气、早期加强并发症防治对策,以及综合应用集束化治疗方案等综合救治措施在高原现场救治数十例获得成功,病死率由100%降低到10%左右,救治例数和救治成功率居
目的:构建结核分枝杆菌Rv1419 DNA疫苗(pVAX1-Rv1419重组质粒),并评价其免疫原性.方法:以基因H37Rv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rv1419基因,插入pGEM-T载体中,经酶切鉴定与序列测定证实后,再与真核表达载体pVAX1连接,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VAX1-Rv1419.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生理盐水(A组)、pVAX1载体(B组)、微卡菌苗(C组)、Ag8
目的:脓毒症时出现的免疫紊乱是诱发MODS从而导致危重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认识MODS病情发生发展中机体免疫活性变化的规律及其机制,是有效防治MODS、降低病死率的前提.本研究分析MODS病程发展中脾脏DC免疫活性变化以期为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思路.方法:采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复制C57BL/6小鼠MODS模型;观察伤后不同阶段动物死亡率;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分析脾组织及其DC表面MHC-Ⅱ分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