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调控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haibo880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合物刷作为一种典型的软物质界面材料,在材料的表面润湿性调控、润滑、生物相容性、生物粘附与生物防污等多个领域有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应用研究价值。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是聚合物刷软物质界面制备主要方法,但一直存在几个突出问题:聚合过程可控性差、反应条件苛刻、单体利用率低等。我们利用电化学的方法实现了电化学诱导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整个聚合过程完全由电化学参数控制,同时很好地解释了聚合反应的机理。解决了以上问题的同时,制备了各种复杂结构表面以及一步法制备连续梯度聚合物刷。并且实现了通过光和化学试剂调控的SI-ATRP反应。
其他文献
氧化脱氢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反应,特别是苯甲醇氧化脱氢至苯甲醛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近来发现负载钒氧化物(VOx)的二氧化铈对此类反应具有非常好的催化活性.本文运用DFT+U加色散修正[1]研究了VOx/CeO2(111)上苯甲醇氧化脱氢至苯甲醛的反应.我们首先确定了单聚体、二聚体及三聚体VOx在CeO2(111)上的最稳定结构(Fig.1).随后探索了反应路径,结果表明:不同于二聚体、三聚体VOx,单
本文利用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4.2K),扫描隧道显微谱(STS)和dI/dV mapping 技术研究了蒸镀于重掺杂Si片上的Pb岛表面的双夹板DyPc2分子.在单层的分子组装中,相邻的DyPc2分子取向成6o夹角,第二层分子则是孤立的分散于组装单层上,双层分子通过接触的两个酞菁环 - 堆积形成共轴结构.实验中得到了DyPc2分子裂解后的碎片,并形成单层的Pc组装,其STM图像明显区别于完整分子,
生长在金属衬底表面的氧化物薄膜,在其厚度较薄的时候往往具有有别于体相氧化物的表面性质。这一方面是由于金属基底的电子态可以直接投射到表面上,影响表面分子过程;另一方面,也往往由于基底的晶格失配而导致薄膜结构相对于体相结构有偏离,只是随着膜厚增加而不断趋于体相结构。我们在Mo(001)表面成功的制备了CaO(001)单晶化薄膜[1]。然而体系的晶格失配较大,达到了11%,因此薄膜采取了Stranski
本文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详细研究了Au-Ag合金覆膜SPR传感器在可见光波段的敏感特性.实验方面,通过在玻璃基底上溅射50 nm厚的Au-Ag合金薄膜制备了一种新型的SPR传感芯片,并且自行搭建了基于Kretschmann结构的波长检测型SPR传感器测试平台.利用NaCl水溶液和BSA水溶液分别作为折射率样品和分子吸附样品,研究了传感器的折射率灵敏度和吸附灵敏度,并与Au膜和Ag膜SPR传感器进行对
我们应用程序升温脱附谱方法研究发现在400 nm光源照射条件下,吸附在还原性Rutile(110)表面的乙醛分子具有一定光化学活性:光照时会有少量乙醛直接以分子形式从表面脱附出来;在光照过程中部分乙醛分子会发生碳氧键断裂,产生的甲基以自由基形式从表面脱附,剩余HCO与附近桥氧原子形成甲酸盐(HCOO),在升温过程中以CO形式从表面脱附;部分乙醛分子直接与附近桥氧原子结合生成乙酸盐(H3CCOO),
水-固体相互作用在自然界和技术中非常普遍和重要。基于Bernal-Fowler-Pauling冰规则的六角双层冰模型被广泛用来描述界面处水的结构。利用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我们报道一种在绝缘的NaCl(001)薄膜表面生长的新型的二维双层冰,它由四方的水分子四聚体构建而成,完全超越了传统的双层冰的物理图像。这种水分子四聚体可以通过一种新奇的桥接机制相互连接形成链状、片状,并最终扩展成为包含规则的Bj
近年来,固体表面润湿性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具有可逆润湿性转换的智能表面成为研究热点[1,2].本文采用简单的化学镀法合成了树枝状的铋涂层.如图1a所示,该树枝状结构是由主干、二级分支和三级分支组成的超支化多级结构.经硬脂酸表面改性后,该涂层表现出优异的超疏水性能和自清洁性能,其静态水接触角高达165o,滚动角低于5o.此外,由于铋的光催化活性[3],所制备的超疏水铋涂层在紫外可见光光照50分钟后
在化学和生物的诸多反应中,比如腐蚀,光合作用,酶催化反应,DNA 突变,质子转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至今,多种技术如核磁共振、中子散射、红外光谱等对不同体系里质子的动力学做了相关的研究[1]。但是由于空间分辨率较差,难以在原子量级上进行质子转移的探测。基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超高的空间分辨率通过对水分子的亚分子级成像[2],我们发现 STM 针尖可以实现 NaCl 表面上水分子四聚体两种不同
分别以Ca/Al和Al作为电极制备了基于PCDTBT 和 PC70BM的体相异质结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与单纯以Al为电极的器件相比,基于Ca/Al电极的器件的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JSC)、填充因子(FF)以及能量转化效率(PCE)均有明显的提高。为了理解金属电极是如何影响器件的性能,我们利用瞬态光伏技术(TPV)和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SRPES)分别对Ca/PCDTBT和Al/PCDTBT
利用表面辅助合成有机纳米结构为“自下而上”工艺制备表面纳米结构开辟了新的道路.表面纳米结构在催化、传感系统和有机电子器件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在表面上制备有机纳米结构的主要挑战在于,许多有机反应都发生在溶液环境中,因此无法移植到超高真空的表面上进行.其中一个例外是乌尔曼反应,在这个反应中卤代芳香分子在铜颗粒的催化下发生分子间C-C耦合,近年来来被广泛应用于金属单晶表面制备一、二维聚合物.利用扫描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