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视阈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来源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in1987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21世纪人才培养的时代性要求入手,根据中共中央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结合新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出发,对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思路中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其他文献
利益整合是执政党的重要功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执政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如何构建与利益格局变化相适应的政治体系,并用以容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包容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建立良好的利益秩序,避免因利益多元化而导致政治多元化,避免因利益矛盾而导致政治的非稳定.论述了执政党政治整合需要坚持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政治整合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坚持有限度的政治整合等原则。提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制度为保障,在制度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制度的需求预测、编纂清理、审查监督,增强制度安排的前瞻性、系统性、协调性、实体性、程序性,促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生态文明有广、狭两层含义.作为执政理念的生态文明是就狭义而言的,而它作为系统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建设生态文明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间接目的是推动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终极目的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由于狭义的生态文明主要是就人与自然关系而言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处理好生态文明同其他文明以及社会和谐的关系,为此,既需要在思
传统德育观的局限性导致了学校德育的不适应和低效率问题.本文从生态学视角审视学校德育,通过对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生态因素分析及其学校德育生态型构建的基本特征的研究,提出从德育自我内心生态、德育校园生态和德育社会生态的角度构建生态型学校德育格局,以期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教育从根本上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它自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的生活世界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面向生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学校教育生活的价值在于它是联系其他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桥梁,是其他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教育要面向生活,在生活世界中实现人的幸福生活与追求.
本文对批判理论的来源进行了界定,指出传统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工作进行了分析,哈贝马斯将认识的兴趣分为三种:技术的认识兴趣、实践的认识兴趣和解放的认识兴趣,它们分别是从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三种媒介或要素—劳动、语言和权力中形成的。为社会批判理论建立方法论基础的工作经过了法兰克福学派两代人的努力.第一代人物主要是批判实证主义,而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则提出了自己关于"认识与兴趣"
民族危难之际,北洋大学堂总办王修植提议创办报纸,与严复、夏曾佑等人在天津创立了《国闻报》.身为报馆实际馆主的王修植在《国闻报》的创立和坎坷发展中贡献良多,北洋大学堂的学生也参与了办报活动.天津独特的包容性文化成就了《国闻报》的辉煌,天津敏感的政治地带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国闻报》遭到钳制,办报活动最终失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治国方略.语言是社会活动的重要因子,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更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语用行为理论揭示了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实质,它的理论框架帮助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出语言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无以替代的作用.
文学经典在西方经历了从纯文学的理解到道德化、政治化等解读的过程.今天,质疑传统文学经典的呼声日益高涨,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却敢于以精英的姿态在这个大众化时代坚称经典的审美自主性.他的观点虽有冒政治不正确之嫌,但为当今文学审美性的缺失敲响了警钟.
文章针对周德清《中原音韵》所附"作词十法"中之"平分阴阳"现象,阐述了平分阴阳的根据和划分方法,分析了"定格"与作品矛盾之根由,对末句不分阴阳也进行了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