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互鉴:李贽与利玛窦的“交友”论

来源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全国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h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贽和利玛窦的交游,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桩重要的学术公案。李贽主动拜会利玛窦,其《赠西人利西泰》并非一般歌功颂德之作,而是将利玛窦视为西海“异人”,引为精神上的同道;他为利玛窦润色《贡献方物疏》,是希望推动耶儒文化的交流,带有开明的文化包容色彩。利玛窦与削发为僧的李贽的交往,虽有文化适应的策略性考虑,但主要是出于传教和现实需要。二人对于交友的看法虽颇多共同之处,只是一种选择性认同,并不存在相互影响。李贽主要受到泰州王学左派的影响,同时吸收了佛、道二家的思想,其交友论具有启蒙性,但为当时正统儒家所不容;利玛窦进入中国时,正是西方文艺复兴方兴未艾之时,世俗性、现代性的友爱观正在形成,但是他主要选择欧洲古典而非现代友爱观进行传播,启蒙色彩并不突出,但他着力寻找西方爱观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适应之处,反而被当时正统儒家暂时性接纳。利玛窦和李贽友道观的根本歧异,影响了利玛窦对李贽之死的态度变化。李、利二人交友论的交流与互鉴,反映了中西文化对话交流的必要、可能和曲折性,对于当代文明互鉴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浅论苏洵古文的文学美。首言其着重为文之术的古文观。苏洵论文,道、术并重,尤为看重为文之术。他服膺韩、欧志道、明道的古文主张,一方面提倡为文自然天成,同时又赞成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以促成艺术风格的个性化。次言其文不为空言的识见美、不掩性情的本色美和不拘一格的艺术美。其识见美,不但表现为见解新颖深刻,不为空言,而且持论能自畅其说,撼动人心。苏洵古文有个自我在内,其文既显出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的悲
自号“六一居士”的欧阳修,对身外之物抱持着独特的态度。不同于苏轼对此做出的超然化阐释,他不避“玩物”之名,甘心为物所累,不求达到圣人的境界,只求游心于有益情性的爱好里,当一名“君子”。他对古旧之物怀有特殊而执着的感情,明知一切外物终将零落凋敝,却依然孜孜不倦地收集它们,而这一态度,或许与他在旧物上投射的自我形象有关。欧阳修自称“玩物”,而玩物以诚,实乃“不诚无物”之验。
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期间写的“永州八记”为代表的游记文,是中国游记散文的开拓者。故本文对柳宗元永州游记散文源流,山水游记“追求闲适”性情,亭台游记的“游息之道”,综合其他相关资料及既有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作系统考察。
议论是人类思想、认识、情感的高级表达方式,就行为层面而言,包括个体精神气质的外现;个体精神气质的外现、社会生活中的群体交往、社会习尚、研究经义与学术研讨、政治主张与理论表述与事件人物评说。政治关怀上升为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最终汇聚成以政治文化为中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符号的“议论”一词大量出现,成为他们体验和介入现实世界的一个范畴和模式,凝定为一个专门术语。北宋以来,道德、政事、文学三位一体的学术体系
陆游晚年为韩侂胄作《南园记》《阅古泉记》,引起南宋以下及至当代对其晚节的热议。本文聚焦于《南园记》的产生过程与书写特征,揭示想像空间下的图像、景观与文学的互为作用。从《观运粮图》到《南园记》,表相是陆游受观图想像的情绪刺激,内里则却是素志的勃发,其情感的流动在诗篇的时间线中展露无疑,从而明确了《南园记》的产生因由。《南园记》既是景观文学,又是奉迎之作,通过对《南园记》与《南园诗》的比较,发现景观想
北宋熙宁以还,浙江人熙宁九年进士吴行可首先提出了“脚体”经义的概念,指出当时科试经义逐渐形成“平分两脚,意要偶,语要齐,有似破义”的两脚偶句破题并且分两方面(即两扇)展开对比论证的“脚体时文”。元符三年晁说之所说揭示了王安石熙宁变法,颁《三经义》后科举经义文章用二扇对比格式的现状。朱熹之说更将经义两脚破题两扇对比论证文体的特点揭示得更为明确。北宋刘安节的经义是比较标准的十段文,也是成熟的脚体经义时
北宋的文章革新,进一步将中唐文章之盛进一步强化,而中唐文章则首推韩愈、柳宗元。即韩愈、柳宗元在北宋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这种意义,随着历史的延续不断增长,而这正是由建构性的阐释所带来的。北宋人对唐代古文的叙述与唐人的自我叙述显然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他们对唐代古文进行了基于自身思想立场与文学立场的理解与诠释。
尺牍总集的大量编纂是明代散文史上突出的现象。明代尺牍总集的编纂方式,范围上从仅收古尺牍到兼收古今,编排上从以时代为序到按事用分类,风格上从偏重“正大”“古雅”到崇尚“隽”“奇”,反映出崇古或务俗、严肃或好奇、关注文体正变或迎合读者趣味等不同取向,这与编选者的知识结构、文体观念和编选目的有着紧密联系。不同的编纂方式,在当时产生了不同的传播效果,折射出明人对尺牍文体的源流、体制、题材及创作风格等的不同
清代是古典文章学的集成期,大量辑录类文法著述的编纂对古典文章学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清代“以古文为时文”理念的流行,清人文法辑录是古文、时文并行的。在时文文法上,清代文法汇编大量辑录明人时文法,完成了明代時文法的经典化进程;在古文文法上,桐城派汇编唐宋以来至桐城名家的论文要论,通过文法辑录,构建了桐城派的文法谱系。桐城派派外的文法汇编,或是基于张大本派文章学立场来汇编文法,这类著述多以反桐城的面
受心学思潮影响,公安派文人认为常和奇并非事物本身所具备的物质属性,而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感觉性概念,由此得出不能以一己之见闻来定义、衡量整个世界的观点。为了达到“视奇为常”的精神境界,公安派文人往往对奇的事物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并在常、奇二者之间选择以奇自居,由此对常发起一股猛烈的撼动与冲击。具体到人格领域,公安派所谓的奇人有宗教层面的奇人、国家层面的奇人、文人层面的奇人三种内涵,而独立性是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