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优先政策敏感性研究

来源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g137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北京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公共交通发展滞后的原因,并根据近年来北京市公共交通发展情况以及出台的一些公交政策,来分析实施前后客运量、出行分担比例的变化情况。结果证明,从2000 年至2006 年,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增长60 公里)和公共汽电车的建设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建设公共交通承担的绝对客运量也有很大提高,但对于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总量来说,公共交通所分担的比例仅提高了4%。而且该分担比例的转移是以自行车分担比例大幅下降为代价的(下降了10%),同时,小汽车出行比例增长了9%。这组数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仅依靠公共交通的建设来增加公共交通承担客运总量的比例,效果不明显。但是, 2007年公共交通发生的巨大变化,公共交通承担出行比例增长了4%,小汽车出行比例仅提高了1%。除公共交通建设如地铁5 号线开通以外,交通政策(票价、票制调整)对公交客运量和分担比例的影响都是显著的。通过SP 调查方法选取一定样本量的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三类人群、六项指标进行分层研究,得出每项指标对公共交通选择权重值,说明它们对各项改善公共交通政策的敏感性,最终给出居民对公交服务水平相关的哪类因素更加敏感,出台相应的措施将更加有效。
其他文献
基于目前国情、城市轨道交通及自行车交通的发展状况和出行特点,笔者认为促进自行车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接驳是实现各交通方式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效益,并以上海为例,通过对三个典型站点地区的抽样调查,进一步分析了轨道与自行车接驳的现状、乘客的出行特征、行为意向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保证低收入群体住房政策有两类,一是对供给方补贴,二是对需求方补贴,不同的补贴方式对住房补贴的效果及效率不同。目前,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是我国目前住房保障的两种主要形式。本文针对这两种补贴政策的政策效果及实施效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市廉租住房以及株州市经济适用房为例,对供方补贴及需方补贴方式进行了评价。
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和检索,了解近年来“生态文明”受关注度剧增,学术理论界对该话题的关注也随之有显著增加,但是,关于“城市生态文明”或“生态文明城市”的直接讨论还不多。同时,已经有许多城市在积极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实践,包括直接提出生态文明城市目标、重视城市生态文明和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三种类型。随后,对生态文明和城市生态文明的相关研究和观点进行较全面的梳理,对相关研究的演进历史和主要观点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通过回顾地下空间发展的历史,对地下空间开发模式(人防、交通设施、旧城有机更新和新城建设)转变、开发重点(人防工事、结建工程、平时利用工程)转变、权属问题(立法解读、立法建议)和规划完善(总规层面、分区规划层面和控规层面)等相关内容进行探索总结,探讨更好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方法与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区域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在全球竞争体系中占据更高的地位,强化区域协调合作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文章将有关区域协调合作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基于功能的区域协调合作研究和基于制度的区域协调合作研究,基于功能的区域协调合作研究有助于更科学地发现空间秩序。在实践中,区域合作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度的影响。京津冀地区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在人口分布、区域交通、门户功能、生态环境
通过归纳国内学者对《城乡(市)规划法》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发现主要有规划学与法学两个视角,从法学分析的角度发现已有研究可总结为行政法学、分析法学与比较法学视角,但鲜有学者对《城乡规划法》的法学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分析。本文追本溯源,依据法律分类,对《城乡规划法》进行法理学分析,明确《城乡规划法》的法律地位,通过对比中外城市规划核心法(主干法)有关的内容,并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急速扩张和人口密度的过度集中,健全城市防灾系统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城市绿地作为城市防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生态、景观、游憩和文化功能,还具有突出的防灾避险功能。通过分析成都、都江堰等四川汶川地震受灾城市绿地的使用情况,结合对北京市部分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规划建设现状的实地调查,总结归纳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借鉴和参考灾害多发地日本
复杂的地形地貌制约了山地城市道路网规划布局和定线。为了发挥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对山地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一些思路与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较成功的山地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实例进行研究与分析。对编制山地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和山地城市提供高效方便的运输系统的研究思路进行研讨。
“生态城市”建设之理论依据主要源自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把城市生态学原理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理念是要透过不同的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平衡、及保障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使我们未来城市之居民有所选择。可持续城市发展着重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发展元素。可持续发展及有关指标在应用到城市规划决策过程中,有需要考虑其适合及可操作性。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从具体层次如控制性规划编制、
本文以深圳市的生态社区为例,通过比较和统计分析,对深圳现存的生态社区进行了分类,划分为“研发型”、“开发商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三类,分类进行住区市场评估,得出深圳发展生态社区产业化的“瓶颈”在于开发商主导型的生态社区发展滞后的结论,发展体制的缺陷是生态社区难以推广的矛盾所在。基于这些结论,提出更新策略,协调政府、开发商、市民和研发机构四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冲破体制的束缚是实现生态住区产业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