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达氏鲟幼鱼耗氧率的影响研究

来源 :2014中国南方渔业论坛暨第三十次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流水式封闭呼吸装置对不同水温条件下(9~30℃)达氏鲟幼鱼的耗氧率和呼吸频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达氏鲟幼鱼耗氧率和呼吸频率都有随水温升高逐渐上升的趋势,耗氧率从9℃的(0.0314±0.0049)mgO2/(g·h)逐渐升至30℃的(0.2292±0.0276) mgO2.g-1·h-1,增加约7.3倍.呼吸频率从9℃的(57.88±14.04)次/min,逐渐上升至30℃的(126.10±13.45)次/min,增加约2.2倍.此外,达氏鲟幼鱼耗氧率昼夜节律测定结果表明,其昼均耗氧率为(0.1259±0.0075)mgO2/(g·h),略低于夜均耗氧率(0.1278±0.0087)mgO2/(g·h),但方差分析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达氏鲟幼鱼耗氧率并不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
其他文献
建立水产品中盐酸克伦特罗药物残留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样品选择乙酸铵缓冲液提取,用正己烷脱脂,PCX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HPLC-MS/MS选择反应监测(SRM)正离子模式测定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盐酸克伦特罗药物的检出限(LOD)为0.25μg/kg,定量限(LOQ)为0.5μg/kg,检测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6%~11.0%(n=6),加标回收率达到64.3%~86.
随机采用47个自行开发的多态性EST-SSRs分子标记对大鳞副泥鳅全同胞家系(AB2011-F6)的117尾个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共检测到等位基因97个,各座位等位基因2-3个,有效等位基因1.5945-2.864个,观察杂合度0.1111-1.0000,期望杂合度0.1054-0.6537.所有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207,平均等位基因2.06个,平均观察杂合度0.4728,平均期望杂合
以初均体重(5.39±0.12)g的克氏原螯虾为试验对象,共制作4组饲料:豆粕组饲料(D1);植酸酶组饲料(D2:在每千克D1中添加1000IU植酸酶),膨化豆粕组饲料(D3:用膨化豆粕蛋白替代D1中30%的豆粕蛋白),发酵豆粕组饲料(D4:用发酵豆粕蛋白替代D1中30%的豆粕蛋白).进行为期35d的生长试验,研究不同方式处理豆粕对克氏原螯虾生长,表观消化率和养殖环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D1组
本文简要介绍了大鳞副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和传统育种方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现代生物技术在大鳞副泥鳅育种中的应用.认为传统的杂交选育仍将是大鳞副泥鳅良种选育的主要方法之一,此外,研究者们需在大鳞副泥鳅的家系选育、多倍体育种及雌、雄核选育等方向上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通过饱和硫酸铵沉淀法提取了一株具有高致病性的斑点叉尾鮰源维氏气单胞菌(A eromonas veronii)的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ECP),考马斯亮蓝试剂盒测定其蛋白浓度为0.743 mg/mL.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对该菌ECP中主要酶的活性进行初步测定,发现ECP具有脂酶、蛋白酶、卵磷脂酶、DNA酶和溶血活性,不具有淀粉酶、明胶酶、脲酶活性;并进一步对ECP的溶血
根据GenBank中鮰爱德华氏菌外膜微孔蛋白N(outer membrane porin protein,OMP)基因序列(NC_012779.2),设计引物,以鮰爱德华氏菌Ms12基因组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后克隆至pMD19-T载体,将阳性克隆菌送公司测序.测序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omp N1、ompN2和ompN3序列进行氨基酸序列分子质量和分子式、信号肽、跨膜区、亲/疏水性、B细胞
运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显微技术对黄河裸裂尻(Schizopygopsis pylzovi)垂体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裸裂尻垂体为心形,背腹型垂体,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组成.腺垂体分为前外侧部(RPD)、中外侧部(PPD)和中间部(PD.神经垂体由神经分泌纤维和垂体细胞组成,垂体细胞分为纤维垂体细胞和颗粒垂体细胞,神经垂体中微血管发达.腺垂体可区分7种分泌细胞类型,即位于RPD的A
为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鲤疱疹病毒病,本文综述了鲤疱疹病毒的研究情况.主要介绍了鲤痘疮病、疱疹病毒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三种鲤科鱼类疱疹病毒病的流行情况、国内外研究现状、病原学研究、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并对该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鲤疱疹病毒病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试验设定传统养殖和底排污养殖两种模式,对池塘底排污养殖模式的低成本、高产量效益和可持续性进行探索.在传统养殖池塘中建立底排污系统,排出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粪便等污物,再通过分离池沉淀,上清液排入鱼菜共生养殖池塘,作为蔬菜生长的营养源.实验结果得出,底排污养殖组,试验池塘面积1667 m2,放养均重19.6g/尾的南方鲇3776尾,经156天养殖,成活率为66.5%,产量达3222.85 kg,饵料
为了更好的推广小型底栖动物调查在水产养殖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文章探索了新的分选技术,以简化步骤、降低成本.使用饱和食盐溶液、饱和蔗糖溶液和纯净水作为分离介质,采用简易方法分选养殖塘中的小型底栖动物.分析不同静置时间下的分离率,并与以Ludox@HS-40为介质的硅胶密度梯度离心技术作对比.结果表明分离率随静置时间增加而降低,在静置5s时,饱和食盐溶液对颤蚓和线虫的分离率分别为61.2%和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