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0-连环蛋白对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

来源 :2017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k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动物活体研究揭示p120-catenin表达对ALF内皮损伤和炎性激活的影响,进一步分析p120cnt的抗炎效应是否可以通过对Epac1信号通路的调控来发挥作用. 方法:查询GenBank中大鼠p120cnt cDNA文库,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琼脂糖电泳鉴定结果.经酶切、连接克隆至带绿色荧光蛋白(6FP)的表达载体,转化E.Coli JM109并筛选阳性菌落,提取重组质粒后酶切,测序验证确保表达框无误.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重(220±10)g,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ALF模型组、质粒转染+ALF建模组三组.LPS联合D-Ga1N法构建ALF动物模型,裸质粒流体力学基因转染法转染大鼠,肝组织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是否成功.以上处理12小时后处死大鼠取肝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及TUNEL分析,评估各组肝细胞坏死程度;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评估各组肝组织p120cnt mRNA及Epac1mRNA表达水平. 结果:PCR扩增目的基因,1.2%琼脂糖电泳显示目的基因约2800bp.真核表达重组体pCMV/p120ctn提取质粒后酶切,酶切产物基因测序显示质粒构建正确.基因转染后肝组织切片内可见大量GFP表达说明转染己成功.HE染色及TUNEL分析说明质粒转染+ALF建模组肝细胞坏死严重程度低于ALF模型组.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p120cnt mRNA在不同实验组中表达的相对灰度(p120cnt/GAPDH,以mean±SD表示):正常对照组0.501±0.217;ALF模型组0.092±0.269;质粒转染+ALF建模组0.312±0.172;大鼠肝组织p120cnt mRNA表达在正常对照组中高于质粒转染+ALF建模组且都高于ALF模型组(均P<0.01=;Epac1mRNA表达在不同实验组中表达的相对灰度(Epac1/GAPDH,以mean±SD表示):正常对照组0.986±0.177;ALF模型组1.696±0.694;质粒转染+ALF建模组1.824±0.895;比较肝组织Epac1mRNA表达强弱顺序为质粒转染+ALF建模组高于ALF模型组(0.01<P<0.05=且都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 结论:p120cnt存在对ALF的抗炎作用和肝保护作用;p120cnt对肝组织急性炎症的抑制效应与上调Epac1基因表达有关.
其他文献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及急诊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也是消化内镜急诊最常处理的急症.其中以上消化道出血较为常见,上消化道出血按病因分类为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及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临床症状有呕血、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氮质血症,发热等.当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呕血诱发剧烈呕吐时可导致贲门口及食管下段黏膜撕裂,极为罕见的可诱发食管破裂.本例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呕血过程中剧烈呕吐后诱发食管巨大破裂.
目的:探讨导致消化性溃疡复发的主要相关因素,以及相关的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本院消化科病房及门诊在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这些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根据患者在治疗后消化性溃疡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分析导致消化性溃疡复发的相关因素,并从临床观察中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以期降低该病的复发率.结果:本研究中有53例患者出现
评估经内镜单隧道/多隧道黏膜剥离术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等于或超过食管管壁3/4、包括食管全周的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2014年8月至2017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行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经内镜隧道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患者共58例.手术操作具体为标记并切开食管肛侧、左右侧病变周围黏膜,在口侧与肛侧间黏膜下层建立1-4条隧道剥离病变黏膜.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在胃恶性肿瘤中占2%~8%,并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内镜表现与胃溃疡、胃癌及胃息肉相似,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本文探讨82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镜下的表现,及年龄性别分布情况,旨在以减少误诊、漏诊,提高胃黏膜组织相关淋巴瘤的诊断正确率.
目的:探讨活检病理为胃上皮内瘤变(GIN)的临床特征及漏诊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2016年共203例术前活检诊断为GIN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203例住院的GIN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63∶1;60岁以上者占66.5%;病灶位于胃窦和胃角者占70.9%;病灶大小≥1.0cm占78.3%;表浅型占58.6%,胃粘膜萎缩占62.1%.根据149例手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胃上皮内瘤
目的:研究白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对乙醛诱导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活化增殖的影响.方法:(1)体外培养HSC-T6s,采用不同浓度(25、50、100、200、400μmol/L)的乙醛刺激24h、48h后,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以筛选出最佳造模条件.(2)用最适浓度的乙醛(200μmol/L)处理HSC-T6s24h后,
目的:探讨E3泛素连接酶CIS功能失调在诱导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基因敲除技术在小鼠肝细胞内特异性地去除COP9信号体亚基8(Csn8)基因诱导肝细胞凋亡,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测定Cullin-Ring E3连接酶(CRLs)复合物中Cullin2和CIS的改变,各种凋亡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以及肝细胞TUNEL荧光染色变化.结果:在肝细胞内特异性敲除Csn8基因可激活半胱氨酸蛋白酶-9和
真菌广泛存在于人类口腔、食道、胃肠道中,约70%健康成人消化道各节段都可检测到真菌.在人类消化道中的真菌分为66个菌属184个菌种,其中念珠菌(又称假丝酵母菌)占优势,尤以白念珠菌最为常见.白念珠菌在人体黏膜上的定植,存在着一个三角关系,包括白念珠菌、原籍菌群以及宿主的免疫力,它们共同维持了白念珠菌的共生状态.肝硬化患者由于病程较长,免疫力低下,真菌感染机率增加.国外研究表明,大多数念珠菌血症患者
目的:探讨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A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丹酚酸A组和Wnt通道阻滞剂组(DKK-1).除假手术组外均注射CC14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丹酚酸A组于造模8周后予丹酚酸A10mg/kg·d腹腔注射,Wnt通道阻滞剂组(DKK-1)于造模8周后予DKK-1和丹酚酸A10mg/kg腹腔注射,而假手术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肝纤维化防治作用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建立CCl4致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模型,同时每只大鼠按每100g体重分别给予20mg、10mg、5mg姜黄素灌胃处理,并设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以及模型给药组,每组10只.比色法检测血清ROS水平;TBA法检测肝组织MDA含量;EMSA检测肝组织NF-κB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NF-κB表达、TGF-β1、PDG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