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学生游戏暴力接触量改变的因素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nan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问卷法对1578名高一学生的游戏暴力接触情况进行测查,分析人口学变量(性别)、环境因素(家庭暴力、同伴暴力和生活挫折)和心理因素(竞争性和自尊)对个体游戏暴力接触量的改变(增加或减少)有何影响.结果显示:家庭暴力、生活挫折和同伴暴力都分别进入影响个体"是否接触暴力游戏"和"接触量"的回归方程,但自尊只进入前者,影视暴力只进入后者;父亲受教育程度(β=-0.366)、影视暴力接触程度(β=-0.300)及自尊越高的个体(β=-0.180),其游戏暴力接触量增加得越少(或减少得越多);家庭暴力(β=0.145)越高,个体游戏暴力接触量增加得越多(或减少得越少);游戏暴力与游戏频率存在显著正相关(r =0.293),即游戏暴力本身可能会对玩家游戏暴力的接触量产生影响.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自恋研究者对自恋测量方法、自恋与攻击关系的思考和分歧,本研究设计了三个分研究,分别探讨了自恋的二维(虚夸和特权)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以及虚夸和特权两个成分对攻击的不同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和西方有关研究结果类似,虚夸和特权相对独立并对自恋具有独特的预测作用。(2)特权和特质攻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虚夸和特质攻击性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并且,自尊能够解释虚夸和特质攻击之间的共有变异,却不能解
移情是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中介因素,而人际信任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因此,本研究从个体心理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特征来探讨移情与人际信任的作用机制。研究以300名大学生为被试,以华人心理传统性与现代性量表、梅拉比安移情量表、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为研究工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揭示个体心理传统性与现代性、移情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以287名高中生为被试,考察思维风格对物理知识和物理创造力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物理知识对思维独特性、适宜性的预测作用受内倾-外倾、局部-全局以及执法-审判风格的调节。具有高内倾、高全局以及低局部风格的学生可能在物理上更有创造性,且随着其物理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在独特性和适宜性上表现更好。
本研究检验了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归因方式上的差异。宗教信徒给事件以宗教性的解释并不鲜见,而且很多宗教还将这种宗教性解释的程度作为判断信徒是否虔诚的标准。宗教心理学中的归因研究无论对于归因理论本身还是对于宗教学、宗教心理学的研究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共有67名年龄在18-50岁之间的基督教徒、佛教徒以及无宗教信仰人士参与了研究。他们在相同的指导语下对随机出现的32个情境进行归因判断。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就业能力的强弱将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及就业后工作中的表现。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点及其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价值观的关系,以期找到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为以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提供理论依据。在山西大同大学选取被试400名,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他们的就业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
本研究拟探讨大学时间管理倾向的问卷的结构以及与价值观的关系。依据时间管理的相关理论,参照国内外以往研究的问卷和量表,提出了大学生时间管理问卷的理论结构。采取问卷法,向大连市四所高校的大学生发放问卷,对872份有效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了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问卷的结构;利用多元回归分析考察了时间管理倾向与价值的关系。
个人主义文化下发展起来的正义观理论认为,人们通常相信"个人的遭遇是公平的、而世道往往存在不公",并且个人正义观(个人遭遇是否公正)是心理健康的主要预测因素;但世道正义观(世道是否公正)及其适应功能(尤其在集体主义文化下)却很少受到关注。本研究采用世道正义观、个人正义观、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复原问卷对340名普通成人(研究1),297名地震幸存者(研究2)及275名来自都市或贫困县的青少年(研究3)进行
社会价值取向如何影响社会困境中个体的社会互动呢?本研究提出,社会困境中人们获得初始资源的方式激起了人们的公平感,也就是,分配公正作为一种社会线索塑造了随后的行为,而且对于不同社会价值取向的人有着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将分配公正作为初始资源分配的标准。实验结果支持了亲社会者比亲自我者有着更高的合作水平。
本文采取Gilovich的"饮料识别"实验范式研究在情绪启动条件下大学生自我监控水平对被洞悉错觉的影响。通过对267名大学生施测《自我监控量表》,筛选出符合实验条件的120名被试(高自我监控者60人,低自我监控者60人,男女各半)。采用短片情绪启动方法诱发被试相应情绪,分组参加被洞悉错觉实验。
儿童期遭受过创伤的个体在成年后可能更易出现各种精神障碍如抑郁、焦虑等,而创伤性的生活经历会让儿童发展出各种消极图示.本研究通过使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图式问卷(YSQ-SF-C)、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Beck抑郁问卷(BDI)对2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儿童期创伤对焦虑、抑郁的影响以及图示的作用.结果发现:儿童期创伤与焦虑、抑郁及12种图示类型存在显著相关(p<.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