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游戏的普及,社会、媒体、教育从业者等对电子游戏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带有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心理学也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近20年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玩暴力电子游戏后几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内攻击性的变化(短期效应);二是长期频繁地玩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性的影响(长期效应),以往研究中半年以上即为长期。考虑到长期效应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且已有研究中又存在大量矛盾,本研究通过三项逐步深入的研究,就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史对攻击性影响的长期效应进行探索,并分别使用游戏内行为数据和实验研究对游戏暴力接触程度和长期效应中的攻击性的研究方法做了改进,。研究一对298名电子游戏长期玩家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被试近一年的暴力电子游戏接触程度、特质攻击、儿童期虐待、游戏内行为数据(游戏内的击杀、助攻和死亡数据),其中儿童期虐待作为控制变量。结果发现,无论是以暴力电子游戏接触程度还是游戏内攻击行为作为自变量,暴力电子游戏的长期接触都不会对被试的特质攻击产生显著的影响。研究二对296名18至40岁有过电子游戏经历的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被试从接触电子游戏开始至今各年龄段的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史、神经质、特质攻击和儿童期虐待,其中儿童期虐待作为控制变量。研究结果发现:(1)被试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反复接触暴力内容并持续6~9年后会显著地增加其特质攻击;(2)但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史对特质攻击的影响要小于神经质、儿童期虐待对特质攻击的影响。为了探索研究二中的特质攻击能否转化为实际的攻击行为,研究三对60位被试在游戏情境与非游戏情境下进行激惹,并收集和量化被试受激惹后的言语攻击和行为攻击,以研究特质攻击在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史和攻击行为(言语攻击和行为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实验情境对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再次证明研究二的两结果成立;(2)特质攻击没有中介暴力电子游戏接触程度对言语攻击和行为攻击的影响;(3)通过对聊天材料的分析产生了新的发现,个体更倾向于在被攻击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攻击行为。三项研究的结论可以总结为:(1)成年人一年内的暴力电子游戏接触程度不会显著影响其当前的特质攻击;(2)18~25岁个体,未成年阶段的暴力电子游戏接触程度会显著影响其3~6年后的特质攻击,但影响程度要小于神经质的影响;(3)暴力电子游戏接触史和神经质不能通过特质攻击影响言语攻击和行为攻击。综上,本研究认为长期玩暴力电子游戏对特质攻击存在一定影响,但不会转化成实际的攻击行为,即长期效应的效果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