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雾对海上航行、飞行、海上作业以及海上军事行动均有很大影响。平流冷却海雾是暖湿空气移到较冷的海面时,因下部冷却而形成的雾。中国不同海域雾的程度和出现季节差异较大。4-6月,黄东海区域海雾多发,舟山到长江口以及黄海中南部为相对多雾中心,年雾日可达60-70天,近海海雾的这种分布和变化情况,与我国近海海流的分布和变化以及冷暖空气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2018年4月18日至20日,黄海中南部、东海北部海区连续三天出现平流海雾,部分海区能见度仅几十米。此次海雾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我海上军事监视侦察任务。气象卫星资料可以对海雾进行连续地监测,极大地弥补了海上观测资料的不足。春季由于海雾的温度与海面水温基本相当,因此在天空无云时,红外云图上均呈黑色或暗灰色,在红外云图上就无法辨别雾(层云);在可见光云图上,由于雾顶较平,反照率较大,因而色调较白。在同一区域的可见光云图上有白色或灰白亮区,而红外云图上无亮区时,则此亮区即为海雾。在可见光云图上雾(层云)的色调从灰色至白色,这决定于雾(层云)的厚度和稠密程度以及太阳高度角,雾越厚、越浓,色调越白。雾(层云)的顶部纹理比较光滑、均匀,边界非常清晰。本文基于FY-2G气象卫星,尤其是可见光云图资料,对这次平流雾过程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红外云图上,整个黄海及东海北部海区均为晴空少云区,图像色调为浅灰色,海陆边界明显,顶部为均匀幕状,无法从海水中区分较薄的低云或雾,也无法确定雾区的范围和边界。18-20日的可见光云图上,在山东南部、苏浙沿海以及济州岛以西海域,均能监测到海雾:海雾色调为灰色至白色,近海的雾成片状,分布在海陆交界处,远海的雾区呈孤立块状,边缘清晰,通常分布在水温梯度较大的黄海暖流与黄海冷水交界处的冷水一侧。通过逐时可见光云图的对比,可以发现海雾演变的一些特征:(1)4月18日至20日,沿海地区和近海的雾生成于海陆交界处,是海上暖湿气流平流至冷的陆地而生成的,范围、强度整个白天变化不明显。(2)远海区域出现的雾区,其色调、移动、生消方式都存在差异。首先是生成后的色调不同,有的呈浅白色,如18日东海北部F处和20日山东半岛南部H处,有的为深灰色,如19日济州岛以西G处雾区,这种色调的差异反映了雾的厚度和稠密程度不同,雾越厚、越浓,色调越白。其次是移动和生消方式的不同,18日的雾区没有明显移动,在原地消散。19日的雾区逐渐向北偏西方向移动,移动过程中形状有明显变化。20日雾区范围逐渐缩小,雾区东边缘从海上向陆地撤退,下午雾区趋于消失。本文还对这次黄东海持续出现的海雾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生本次大雾的天气形势属于入海变性冷高压西部型,这种有利且稳定的天气形势是海雾维持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合适的海气温差,稳定的大气层结,以及春季黄海暖流位置变化,为平流海雾的生成、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气象卫星云图,尤其是可见光云图资料,可及时监测、跟踪海雾的生消变化。在海上军事活动的气象保障过程中,对易于出现海雾的天气形势和流场要仔细分析,及时掌握沿海岛屿的航危报,监测沿海站有关湿度参数的演变,加强气象卫星云图,尤其是可见光云图资料的运用,及时预报、监测、跟踪海雾的生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