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区域比较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EN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背景下,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增加,但创新效率却有待提高,文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分析我30个省区市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现状。研究表明,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区域间和区域内部不平衡的状况十分突出,技术创新投入规模有效性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增强研发能力和技术转化率,是提高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创新知识的开放与披露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至关重要.R&D人员对创新知识的处理有两种不同的策略:开放科学或保密.开放科学将加速创新知识的传播与使用,从而推动后续创新的开展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本研究将揭示了开放科学的本质与类型,并重点从市场失灵与公共资助、累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视角,积极探索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构建开放学科技术政策的制度逻辑与基本框架.最后,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科学发展的产业化与国家化导致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转变,并使后学院科学成为现代科学的主流形态。后学院科学的本质特征是政府和企业与科学家一道成为科学活动的共同主体。主体的多元存在从根本上决定了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必须协同进行。协同创新的基本方式是政府、企业与科学家多主体间活跃的、制度化的协商实践,它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资源优化配置基本手段。只有实现了协同创新的体制化目标,建成创新型国家才有可能。
“社会-技术互动网络”(STIN)模型为分析纯电子期刊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概念工具。根据STIN模型,纯电子期刊的形成就是一个由新技术为一方,与由读者、作者、编者、出版者等构成的另一方之间展开的复杂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构和生成了纯电子期刊这个技术产品。这表明,任何一项新技术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可行性和相对优势,还要受制于技术所嵌入的社会背景(social context
本文试图运用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协同创新”研究现状做一个清晰的描绘。以“协同创新”为检索词在CNKI中进行主题检索,得到1997年-2012年期间764篇文献。运用CITESPACE和UCINET可视化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借此展现出我国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概貌。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果表明以陈劲、许庆瑞为首的浙江大学和以杨育为首的重庆大学是目前国内协同创新研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由某一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府等主体要素及资金、环境、政策等关联要素共同构成的大系统。系统中的各种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模型,将系统中的各种要素重新整合为社会、经济、环境三个部分。分析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诸多要素,对系统进行进一步划分和界定。研究各种要素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利用Vensim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平台与知识管理是一个全新课题。文章认为可以基于协同管理系统(CMS)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平台和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管理。重点讨论了协同管理系统的知识文档管理模块,并对如何通过协同管理系统有效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管理进行了讨论。
围绕合作满意度,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开展产学研结合成效的拐点判别、成因与应对研究。结果表明:(1)实际开展的合作数在产学研合作系统运行早期存在一个递减率由上升转为下降的发展拐点;(2)满意的合作数在产学研合作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两个拐点,第一个拐点表现为满意的合作数增长的速率由上升转为下降的转折,第二个拐点表现为递增率由下降再次转为上升的转折;(3)科技中介与风险投资影响力的增强能使实际
从理论上分析了创新的自主度和开放度及其协同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假设。通过建立一个计量经济模型,以中国制造业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这些理论推断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自主创新是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但开放程度更高的产业,自主研发投入对竞争力的影响更明显,另外,开放式创新是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但需要平衡开放的程度与自主的程度。相比单纯的自主创新或
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方法和我国2005-2009年31个省区高校相关面板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政产学研用在高校知识创新链产出及其效率中的协同影响。结果表明: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对于高校知识创新链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企事业单位经费并不能促进高校论文产出增加,而企事业单位经费的拨入对高校专利申请数存在正的显著影响;用户需求对高校专利授权效率和高校技术转让收入效率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基于这些
为研究基于信任和承诺的良好的IT外包关系中的培育机制,基于IT外包能力观、结合企业间关系管理的合约治理和关系治理两种视角,构建了客户IT组织的技术能力、业务/IT协调能力、服务商管理能力与关系互动、合约完备性和关系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模型.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220家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T组织的业务/IT协调能力和服务商管理能力一方面促进交流、信息分享、参与协作等关系互动过程,从而增进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