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含基团SRF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及进展

来源 :2016年全国功能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及应用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ua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SRF的合成研究,应从最小的片段-SCF3说起,由于该官能团片段很小,获得的途径相对于长碳链的基团要多一些,在实际应用中占据的比例也相对较高。目前为止,关于三氟甲硫基化反应的类型有:采用CF3SCl作为三氟甲硫基化试剂,通过引发三氟甲硫基自由基的机理实现的,但是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反应的选择性不够高,会有一些在其他位置发生取代的副产物产生;采用含三氟甲硫基的亲电试剂例如:CF3SCl,CF3SSCF3,CF3SNMePh参与的反应,其中,CF3SNMePh方便获得,而且作为三氟甲硫基化试剂的反应性和效率都很不错;在含有三氟甲硫基的亲核试剂例如:Hg(SCF3)2,AgSCF3,CuSCF3,CsSCF3,Me4NSCF3和HSCF3等参与下的反应得益于其反应速率快,选择性强而被广泛运用,同时,适用的底物也拓展到了芳香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同时近年来,也发表了新的可以用来作为亲电的三氟甲硫基化的试剂。
其他文献
分析了连铸管坯质量对周期热轧钢管内折缺陷的影响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分析认为:内折缺陷主要在穿孔过程中产生,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与连铸管坯(内因)有关;降低钢水过热度,实现拉速与过热度的匹配,适当提高结晶器电磁搅拌以及末端电磁搅拌的强度和频率,可有效改善铸坯的中心缺陷,降低内折缺陷的发生率.
三辊机架中心与孔型中心不重合,在轧钢过程中导致管头500~800mm处弯曲,生产事故频发直接影响作业率.通过分析孔型中心误差产生的原因,研究了三辊机架中心检测和调整的方案,经验证该方案切实可行,并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统计分析29Mn4生产R95钢级套管理化性能波动的情况,并对29Mn4进行末端淬火试验、淬火硬度检验、淬火金相组织检验等一系列实验分析,确定理化性能波动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为29Mn4钢种的淬透层深度仅6.03mm,采用该钢种,通过内外表面同时冷却方式淬火,生产厚度超过12mm的钢管时,在钢管的中间部位存在部分未淬透组织,这种组织的不均造成理化性能波动.而优化设计钢种29Mn5的淬透层深度为8.12
论述了T91钢管内壁增碳的产生原因,比较了冷拔、冷轧加工方式对增碳的影响,通过对钢管生产过程的模拟试验,提出了避免增碳的工艺方法.试验验证,通过脱脂去油的方法可以避免钢管内壁增碳.
介绍了钢管热轧区域ABB Industr1800xA系统中回转臂电气控制方案,包括生产工艺对回转臂动作需求、设备组成、位置控制编程原理、网络通信等.该控制方案明显优于传统控制方案,并有效提升了生产轧制节奏及控制精度,其稳定性远远高于传统控制.
通过观察Φ89mm以下规格TP347H不锈钢无缝钢管内表面"鼓包"缺陷的分布及宏观形貌、微观形貌等,分析了其产生原因.结果显示:内表面出现的"鼓包"缺陷,是由于钢坯内大型非金属夹杂物所致,钢坯中非金属夹杂物异常主要是炼钢过程中卷渣造成的.
主要介绍了HK1000E-90坯锯软件组成和硬件配置,基于SIEMENS SIMOVERT6SE70矢量控制在锯机主轴当中的应用以及SIMODRIVE611U装置控制伺服电机对圆坯来料测长的工艺说明.HK1000E-90圆盘管坯锯采用全自动控制,锯切过程中完全不用岗位人员干预,入口辊道运送坯料向锯片方向前进,接近开关检测到来料后辊道停止,然后慢速启动将坯料运送至进给小车经对射式传感器检测后停止,进
以六氢咪唑[4,5-d]咪唑-2(1H)-亚胺为原料,通过三个阶段硝化反应,合成了N-1,4,6-三硝基六氢咪唑[4,5-d]咪唑-2(1H)-亚硝胺(TNINA),并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对目标产物以及中间体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时间、温度、乙酸酐与硝酸体积比等因素对第三阶段硝化反应的影响.通过DSC得知其热分解温度为214.4℃,且放热过程瞬间完成.用Monte-Carlo方法估算TNI
上转换是通过吸收低能量(长波长)的光,尔后发射高能量(短波长)光的过程,该技术是基于发光剂与光敏剂复配构成二元体系而实现的.本文以2-氯-9,10-二甲苯基蒽(DTACl)为发光剂,分别与5,10,15,20-四苯基卟啉钯(PdTPP)和5,10,15,20-四苯基卟啉铂(PtTPP)为光敏剂,复配得到双组分PdTPP/DTACl和PtTPP/DTACl体系,研究了两种上转换体系的上转换效率构效关
以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为偶联剂,合成N-羟甲基丙烯酰胺-β环糊精(β-CD-NMA);再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结合合成的β-CD-NMA,将β-环糊精接枝到硝化纤维素(NC)上.产物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明β-CD成功接枝到NC上.研究了β-CD-NMA用量、聚合时间、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等工艺条件对接枝改性的影响规律,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为:NC用量为0.500g,引发剂浓度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