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九州景区山形、水系、植物景观的研究及恢复

来源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zhilun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明园是清朝自雍正至咸丰五代的帝王御园,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圆明园遗址,使其更好地发挥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一直是摆在世人面前的一道课题。我们认为它的环境恢复应在充分挖掘并深入研究现存的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依据历史原有的风貌、意境;坚持以体现历史的原真性为前提,逐步恢复各景点原有的山形水系和植物景观,保留和利用好现有的长势良好的植物,将其合理地融入到整个环境之中。以已经批准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为依据,遵循各类国际宪章中的相关条例,制定出山形、水系及植物景观的整体恢复计划。同时,列举镂月开云、杏花春馆两个景点的环境恢复设计加以详细说明,阐述恢复设计的方法。
其他文献
近年来,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院校纷纷开展了关于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基于这样的背景,作者提出联合与协作的教学改革思路,本文主要从课程间的衔接、学科间的合作、校际间的联合三个层面来探索新时期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新构思。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一部分,生态和环保一直是中国高层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央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风景园林行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门,完成国家环保、节能、降耗的强制性目标,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本文结合风景园林行业的特点,建设部门的实际,国家及全球的发展目标,研究、探讨、提出节能环保型风景园林建设的意义、策略与方向。
这是一个用“斯土斯景”①的景观设计理念来营造校园景观的案例。设计灵感及理念来源于对基地特有的土地特征、人文环境、及可感知的自然元素、自然过程、自然法则的综合分析。作者试图利用“波动的绿浪”艺术化地形改善基地,使之成为适于校园环境的生态系统,同时与瑞士建筑大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提出的“海上飘来的枯木”的建筑理念相统一。设计方案在尊重创意媒体学院这特殊使用群的同时,使大地景观似乎是从这块土地滋生出来的
“设计基础”课程是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核心入门课程。文章从四个培养目标入手,对景观学专业“设计基础”课程如何在大的风景园林学科背景下,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艺术设计学,进行创新研究的背景、实践过程和实践的初步结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首先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进而介绍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对“山水城市”概念的不同见地,文章探究了“山水城市”概念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的关系。全文最后以图景的形式来说明“山水城市”概念的真谛。
作者围绕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树木学B课程与不同专业的相似课程的学时、教学内容等进行对比、分析出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树木学B课程课时相对少、内容相对多的特点。为培养优质风景园林人才,尝试进行了针对加强实习,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环节的改革。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随着世界遗产文化景观逐渐引起更多的关注,结合国际文化景观的发展动态,以及国内杭州西湖申遗,以中国山水哲学价值体系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对西湖作为中国山水哲学典范的遗产地价值及其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为中国其他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及建设和谐人地关系提供借鉴。
如何理解现代城市园林的本质内涵?这是进行城市绿化景观规划的根本问题。古代园林的最初设计是从景观意境出发,其中没有商业目的。现代中国以园林用地作为商业赢利场地,大兴土木,充斥着混乱的商业气息,严重破坏了绿化景观,也扭曲了园林本身应该具有的生态本质。在国外园林用地都是没有围墙的,城市与公园景观融合为一体,园林绿地是公众社会福利事业。公园以绿化景观为主,所以表面看起来似乎比中国的公园设计简单,但这并不是
居住景观环境是现代我国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崭新并富创造性的课题,这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聚居的特点所决定的。传统设计方法忽略了人对空间的感知和对环境的认同,本文从居住环境心理与哲学观的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和价值观点,为营建和谐社区文化做出一定的探索。本文提出住区户外健康与人性化的“全感环境”这一概念和框架,从总体和微环境塑造双重角度进行研究。针对我国目前住区环境景观应解决的问题,如何构筑良好的现代居住景观
城市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深入了解修复地的气候、土壤特征,针对造成生境退化的生态因子,选择抵抗或者忍耐这些生态因子的树种成分是园林生态修复的核心内容。本文以上海市崇明岛为研究案例,围绕当地地下水位高、盐渍化严重和台风威胁大等制约因素,系统调查了当地及附近地区的植被现状,对新引进的65种植物的生态抗逆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生态修复树种选择的优化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