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的微生物检测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dn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因芯片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高新技术.应用该技术可以对大量的遗传信息进行高效、快速并行检测,解决了传统检测方法中遇到的难题,已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分析、突变检测、核酸多态性分析、基因测序、药物筛选等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研究领域.作为一种高通量的基因检测方法,基因芯片技术在微生物检测和鉴定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简要介绍了基因芯片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流程,综述了其在微生物检测和鉴定中的应用进展.
其他文献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2,PCV-2)是导致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ostweaning muh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MS)的重要病因,并与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先天性颤抖病、间质性肺炎等有密切关系.多发生在5~12周龄的小猪,主要表现呼吸急促或困难,贫血.淋巴结病变和进行性消瘦.它常与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PRR
采用PCR扩增连接的方法将LacZ基因、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基因P1-2A基因按正确的读码框依次连接克隆入pMD-18T载体.将切取的LacZ基因插入伪狂犬病毒gI-/gE-质粒pIESneo载体中以替换neo,构建转移载体pIESZ.然后,将FMDV衣壳蛋白基因P1-2A插入转移载体pIESZ BamH Ⅰ位点,构建携带FMDV免疫原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毒转移载体pIESZ-P1.重组转移载体经测序
为了研究狂犬病毒作为载体表达外源基因的特性,本研究采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获得了携带流感病毒HA基因的重组狂犬病毒(HFHA),并进行了病毒传代与HA基因表达的研究.结果显示,重组病毒经BHK-21细胞传代10次,病毒表达稳定,但各代次常规病毒红细胞凝集试验均为阴性;Western-blotting检测到病毒表达产物中存在部分HA蛋白的表达,与HA裂解的HA1蛋白分子量相吻合.
2002年从山东猪群中分离到1株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SIV)A/Swine/Shandong/1/02(H9N2),进行了全病毒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毒株8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均来自禽流感病毒(AIV),与1997年分离株A/Duck/Hong Kong/Y280/97(H9N2)具有很高的同源性(94.1%-98.9%),与1994年的A/Chicken/Beijing/1/94(H9N2
根据GenBank已发表O型FMDVP1基因序列,应用Primers5.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以O/DG/2005株为模板,扩增其中的P1完整基因序列.将所扩增的基因片断插入伪狂犬病病毒gI/E基因缺失转移载体pIESLacZ的BamH Ⅰ酶切位点,经PCR方法和限制性酶切方法鉴定该基因已成功插入了转移载体并且插入方向正确,获得了重组伪狂犬病毒转移载体pIESLacZP1,此转移载体可与伪狂犬病病
本研究参考GenBank中O型FMDV全基因序列,分段设计了9对引物,应用RT-PCR技术对O/HK/2001株的基因组编码区序列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获得了该病毒株基因组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并推导出氨基酸序列.并将O/HK/2001株与14株不同O型FMDV进行序列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毒株与以HKN/2002株为代表的猪毒群的7个毒株的同源性较高,与香港HKN/2002株遗传关系最近,而与属于泛
本研究对黑龙江和广东省的四株H3N2亚型猪流感分离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主要对HA和NA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并绘制了进化树.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W/GD/164/06、SW/GD/165/06和SW/GD/166/06三株病毒的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HA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达99.6~99.9 %,NA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4~99.7 %;三株病毒的HA和NA基因分别与参考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猪的一种接触性和高度致死性疾病,严重危害着养猪业的发展.猪瘟的病原体猪瘟病毒(CSF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之一.CSFV的基因组大小约12.3Kb,仅包含有一个大的开放阅读框架,在其5端有一非编码区,约由360-373个核苷酸组成.在其3端也有一非编码区约由229-244个核苷酸组成.开放阅读框架编码一个3898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聚蛋
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和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分别表达了亨得拉和尼帕病毒核蛋白(N),以此免疫Balb/C小鼠,成功地制备了4株N蛋白单抗(2株抗NiV和2株抗HeV).Western Blot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表明4株单抗对2种病毒的N蛋白具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性,说明它们识别2种病毒上共同的抗原表位.随后,利用随机肽库技术和分段表达的N蛋白重叠多肽对4株单抗进行识别表位鉴定.结果发现了2个新的线性表位.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过程是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且需要多种毒力因子参与的动态过程.体内诱导基因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决定因子.因此为了深入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需要鉴定在感染过程中特异性表达的毒力基因.体内诱导抗原技术(IVIAT)是一种不依赖特殊动物模型,能快捷、简单地鉴定出体内诱导基因的新技术.它仅运用普通免疫学和基因组克隆方法,无需知道目标病原微生物的遗传信息,在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