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课程定位的变迁与教材的更新——兼评《标准医古文》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九届全国医古文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o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57年北京、上海、广州和南京四所中医院校开设医古文课开始,医古文课程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本文介绍了教材以语言为本位,即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力、教材体现了文化内涵以及教材突显了文献属性等《标准医古文》教材的优点。
其他文献
广州中医药大学七年制学生自己筹划、准备医古文讲课的教学实践显示,在学习医古文的每篇课文时,学生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医理,同学讲授最多的是字词,老师补充最多的是医理,老师基
会议
创新就是指新时代的思路方法、前人未涉及的领域和前人未完善的理论。我们通过对本校08、09两届1394个学生进行教学及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我室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以主题贯穿的教学
近日从中国科大获悉,该校潘建伟院士及其同事陈宇翱、刘乃乐等采用光子级联编码的方式实现了对于任意噪声都具有高容错率的薛定谔猫态,朝着实现大尺度量子网络乃至宏观纠缠态迈
作者观察了拟除虫菊酯对大鼠脑突触体谷氨酸重摄取功能的影响。在一定量的突触体与不同剂量的氯氰菊酯或氯菊酯中加入放射性标记谷氨酸,测定突触体摄取的谷氨酸的放射活性,在10- 9
医古文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课堂串讲为主。近年来,为适应加强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教学内容从单一对文选中字词句讲解拓展到对文章思想内涵及所含医理的理解。与之相应地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实践体会,探讨当下医古文教学改革思路、方法及其意义。倡导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运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创造兴趣,形成“格物致知”和“合理怀疑”的学风。
对中医大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是中医高校本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医古文学科交叉性特点,把医古文课堂教学内容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熏陶感染作用,帮
会议
医古文教材文选部分的开篇即为医家传记,在讲授中,很多同学对扁鹊及华佗的死深感惋惜。名医因名而亡,好人因善而终,传记的结尾似乎不具有鼓励性。医古文教学除了大纲要求的培养学
(2007-080-KOITA)技术概要:电线通信:利用电线的数据通信技术。意味着利用供电电线传送数据的数据通信,数据传送方式为通AC60Hz周频电的现有电线上传送高频信号,加传数据之后
高等学校的教学是集专业知识与教育方法于一体的一个专门的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本文介绍了作者讲授第一轮《内经选读》的感受,浅谈了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