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分析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lz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中国女性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所获取的职位类型、职位层级以及女性在学校管理权力中占有的比例等三个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上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及其成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女性参与学校管理在法律、政策等方面创造了一系列条件;当前,中国女性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显示出参与管理比例小,参与职位层次低等特点;而中国当前的退休制度中的两性差别规定、女性组织发展水平低、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等因素是制约中国女性广泛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本论文对陕西某一村落三个家庭选择送孩子上什么学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三个家庭在选择孩子上什么学校的问题上理性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其中经济贫富状况并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养儿防老则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文章据此提出了"养儿防老效益型教育观"的概念.
本文以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中国男女公民在学习状况上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性别影响了学习资源的获得;两性之间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有所不同;女性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低于男性;男性参与非正规学习与培训的机会比女性多.此外,男女媒介接触方式和从媒介中获得的收益也有不同.另外,数据还呈现了性别的数字鸿沟问题.最后,本文章对上述结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解读.
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校实质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学校,学校既有一定的依赖性,同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前者表现在受国家的规制,后者源于学校资源获得渠道的社会化.
本文通过调查数据,描述和分析了下岗失业者子女在中、小学校(尤其是高级中学)所遭遇到的经济排斥、社会人际关系排斥、制度排斥以及文化排斥.本文认为,教育排斥实际上是把对失业者个人的排斥延伸到其子女教育层面,是社会排斥的代际延续.因此,下岗失业者子女在教育上不仅处于"不利"状态,而且处于被排斥状态.经济、社会、文化不利,均不足以解释他们学业的低成就,事实上,学校中经常甚至是时时发生的排斥,才是弱势的社会
本研究综合对不同思潮、理论的整理与探索後,提出资本主义国家的运作和概念其实是具备了一种游移(shift)与变动(dynamic)的特性,而推动这种游移或变动的力量主要分为外部与内部两大因素,外部因素即是不同的区域经济体或政治力量影响而成的全球化(globalisation)(但亦有许多欧陆学者使用「欧洲化」[Europeanisation]一词);内部因素则是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在不同时空有其变化,但
从《教育的出路与社会的出路))等梁漱溟代表性的论文来看,与陶孟和、傅斯年等民国学人一样,梁漱溟的教育思考也是以对社会状况的悲观认识为基础,其教育思考的宗旨亦都是为了分析中国教育与社会的危机,并为中国教育与社会摆脱危机寻找出路。不过,与陶孟和、傅斯年一系的自由主义学人更多地是从西方“现代性”出发对中国教育及社会状况展开认识与改造不同,梁漱溟则认为,西方“现代性”恰恰是将中国教育及社会拖入危机境况的基
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改革在中国正式启动,高校规模急剧扩张,其增幅之大、增量之多、出台之急、影响之广都创下了中国高校发展之最,在世界上也属罕见.这一现象背后的推动力究竟是什么?是偶发性的还是历史长期积淀的因素导致?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皆围绕政府、市场与大学自治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与作用展开,那么高校扩张的政策动因、市场需求与学术追求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本文介绍了高校扩张阶段式发展的特
文章通过反思2006年海淀教委取缔非法打工子弟学校未果的事件,来回应社会上对农民工家长的教育选择的一些看法.一方面回应了农民工教育信息匮乏对其择校的影响的看法,认为并非在流入地年限,而是农民工群体的熟人社会特征,导致了农民工家长信息的闭塞;另一方面也通过数据说明了农民工家长择校的三大标准:学校离家距离、教育质量、费用问题.从农民工家长择校的标准来看,便利的教育是许多农民工家长所追求的目标.
男女两性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上的不公使得两性教育公平不仅成为女性主义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成为当今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而探讨如何对待教育中事实存在的两性差异以及澄清两性教育公平的具体内涵或目标,便成为问题的关键.本文对教育究竟是要消除差异还是尊重差异、因性施教、寻求补偿抑或要求平等等一些与两性教育公平相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反思,指出两性教育公平的实质是追求公正的对待,追求平等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权
本文以南洋台湾姐妹会在"新移民女性在南方澳"研习营中的培力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教育目的、课程流程、志工角色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本文认为,此种培力模式强调新移民女性的主体发声和后继行动,可以被看作一种解放教育的实践,也是一种赋权于新移民女性的行动.最后本文对这种培力模式进行了一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