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排斥:社会排斥的代际延续--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调查数据,描述和分析了下岗失业者子女在中、小学校(尤其是高级中学)所遭遇到的经济排斥、社会人际关系排斥、制度排斥以及文化排斥.本文认为,教育排斥实际上是把对失业者个人的排斥延伸到其子女教育层面,是社会排斥的代际延续.因此,下岗失业者子女在教育上不仅处于"不利"状态,而且处于被排斥状态.经济、社会、文化不利,均不足以解释他们学业的低成就,事实上,学校中经常甚至是时时发生的排斥,才是弱势的社会阶层地位被复制的真正原因.本文认为,教育排斥使社会低阶层人群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向上流动变得更加艰难,也因之蕴含了巨大的社会风险.作为社会排斥的代际延续,教育排斥对社会公正和社会正义构成了重大挑战.
其他文献
通过分析陕西省农学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明确职能、多方推进、深化改革等方面阐述了提升学会发展能力的具体措施,旨在探讨促进学会事业发展所面对的各种问题.
介绍了学会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按照"三服务一加强"的总体要求,以品牌活动为龙头,认真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咨询服务等活动;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学会的能力,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广大会员做好服务.通过科技评奖、全国学术会议、国际学术会议、技术咨询服务等活动,不断扩大学会的影响力;同时不断加大学会办事机构建设,为学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品牌建设创新、学术活动创新和科普教育创新的实践总结,阐述了提高学会服务能力必须走创新之途.
尽管我国公共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不同的内容,农村户籍的家庭及儿童在公共教育资源的享有和获得方面始终处于不利处境;农民为谋生计离土进城务工,带来了其子女生存、就学、安全、健康的诸多问题."都市化进程"以农民工核心家庭成员长期分离、儿童发展长远利益牺牲为代价;农民(工)的生命周期、生计特点和身份限制了他们教育选择;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合法性前提是解决农民核心家庭成员"居"和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变革首先必须从问题建构开始.教育舆情分析作为社会舆情分析的一个子系统,在构建政策问题、诊断政策环境、纳入政策议程、甚至提供政策建议等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成为了教育政策变革的启动机制.本论文结合教育政策案例,对教育舆情分析启动教育政策变迁的过程和方式进行了微观层面的社会性分析,结合案例对中国教育政策变革、教育决策优化提供了一些方法论启示和实践反思.
本文根据云南屏边一个苗族山寨的田野调查,讨论了苗族根据自己的历史性来看待现代教育,并使之镶嵌于苗族的神话与民族国家的教育工作之间的这种状态.对苗族这样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山地游耕民族而言,对文字与承载文字的教育的想象难以和他们的历史感割裂开来,这需要从他们的神话着手.本文从苗族中流传的"丢失文字"的神话中,解读出苗族理解文字和教育的观念结构,并认为由它形成的历史性并没有随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而消失,相
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对贵州六个贫困县域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农村社区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和计生工作资源,但由于组织隔离,这些资源发挥不了重叠影响的效应.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该置于一个更宽广的研究视野中.
本论文对陕西某一村落三个家庭选择送孩子上什么学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三个家庭在选择孩子上什么学校的问题上理性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其中经济贫富状况并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养儿防老则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文章据此提出了"养儿防老效益型教育观"的概念.
本文以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中国男女公民在学习状况上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性别影响了学习资源的获得;两性之间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有所不同;女性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低于男性;男性参与非正规学习与培训的机会比女性多.此外,男女媒介接触方式和从媒介中获得的收益也有不同.另外,数据还呈现了性别的数字鸿沟问题.最后,本文章对上述结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解读.
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校实质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学校,学校既有一定的依赖性,同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前者表现在受国家的规制,后者源于学校资源获得渠道的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