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北营新2炉强化冶炼实践

来源 :2017年全国高炉炼铁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taolov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本钢北营新2炉的强化冶炼进行总结,通过采取加强原燃料质量管理、优化布料矩阵,合理控制热制度及造渣制度,抓好渣铁排放及炉型管理等,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45t/m3.d以上的水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高炉炉况的长期稳定顺行是提高冶炼强度的首要保证,加强原燃料的管理,提高原燃料的质量是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的基础。上下部调剂要兼顾产量与煤气利用率,同时上下部调剂要对原燃料的条件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提高富氧率,增加产量的前提是,鼓风动能略有增加或不变。合理炉型的控制、及时出净渣铁是高强度冶炼的保障。
其他文献
1260m3高炉2015年11月~12月铁元素消耗一直偏高,为进一步挖潜增效,本部技术人员对现状进行细致分析,并通过与本部其它高炉及炼铁事业部制定的铁元素消耗指标进行比,确定1260m3高炉消耗目标,技术人员根据1260m3高炉生产实际情况,对影响铁元素消耗的所有因素进行分析,并确定出影响铁元素消耗的主要原因为铁水包称量设备误差大和炉况稳定性差两项。并提出了密切关注铁水包称重结果,强化原燃料质量管
在2016年5月18日-6月13日,3#、5#高炉热风炉相继出现压差高不能使用的状况,被迫停炉检修.在这期间热风温度大幅度下滑,最低到了805℃,给高炉操作带来巨大困难.两座高炉针对热风温度急剧下滑的状况,通过降低煤比、增加富氧以及调整装料制度来适应,在使用低风温一段时间,保持了高炉的稳定顺行,减少了低风温对高炉的影响,为今后高炉操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邢钢6#高炉2016年12月26日计划检修.复风后炉缸渗透性差,导致多个风口烧穿.因漏水量大造成炉缸冻结.炉缸冻结消除后,炉况不吃风,气流紊乱.最终采取集中加焦热洗炉、负角差等措施恢复炉况.集中加焦的料段安排:按照其他厂的经验和本次加焦的结果看,集中加焦后跟重燃料比、重酸料段,有利于炉温的快速回落,减少高温段,降低炉前劳动强度。
对邢钢1#高炉炉况波动进行总结分析,认为高炉炉缸活跃程度变差,炉缸有轻微堆积现象,炉身上部局部有结厚,具体表现为上部气流频繁吹出、炉内下料不畅料线运动不顺畅、渣铁物理热波动大且热量不容易保持、炉前出铁极易来风等,通过一系列调剂和控制,炉况顺行明显好转,各项指标大幅度提高.
对山钢3200m3高炉在低品位入炉原料条件下的低燃料比冶炼实践进行了总结.在入炉品位逐年降低的情况下,通过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减少中心焦比例、稳定初始煤气流分布、低硅冶炼、提高风温、加强精细化管理等,3200m3高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进入2017年,山钢3200m3高炉实现了入炉品位56.22%的情况下,最低入炉焦比达到315kg/t,煤比达到180kg/t,燃料比为
本文介绍了莱钢3#3200M3高炉年修开炉快速达产实践,过科学精心的开炉准备、合理的制定开炉方案和在开炉过程中及时调节各项操作制度,实现了全焦开炉快速达产达效,大大的降低了开炉燃料消耗.
为了保证3#焦炉生产,分别于2012年对14孔炉墙进行陶瓷焊补大修,于2014年进行过17孔炉墙陶瓷焊补大修,目前推焦还是比较困难,电流超过250A(正常值为150A),并且炉墙窜漏、穿孔现象还是经常发生,2015以来已经累计出现了20余次,危及安全生产并且影响环保.
结合炼铁厂10#高炉(炉容530m3)长时间停炉后开炉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开炉准备和合理地制定开炉方案、确定开炉参数和及时调整高炉操作等措施,实现了高炉带风装料和快速达产.开炉前期的准备,开炉方案的制定,开炉料的选择,是成功开炉的必备因素。开炉过程中的炉况调剂,开炉后炉况的稳定顺行。开炉后在稳定炉况的前提下,优化操作制度,使煤气流合理的分布,进一步降低焦比及燃料比。
本钢北营新2号高炉通过不断探索及研究,总结出适合新2号高炉原燃料特点的布料矩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一氧化碳利用率48.5%~49.5%,大焦比327kg/t,燃料比518kg/t,高炉利用系数2.43以上.优化期布料矩阵相对中心加焦模式取消了失效角位(12°)加焦,利用减小焦炭最小布料档位角度弥补中心气流的不足,同时,相对“平台+漏斗”布料模式增加了料面平台宽度,改善了料面稳定性和透气性,结
近年来,在钢铁行业利润全面下滑的大背景下,北营公司大力推进了铁前系统装备升级,淘汰了高污染、高能耗的小高炉,实现了高炉大型化.同时大力支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陆续开展了改善球团矿质量、改进烧结矿转运系统、焦化使用高硫煤、建立优化配矿模型、降低高炉炉渣镁铝比等一系列技术研究,并建立了原燃料质量预警系统、鱼雷罐运行动态跟踪系统等,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