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美育传统

来源 :首届全国高师院校美育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b39274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是18世纪由德国诗人席勒在《关于人的审美教育的书信》(一般翻译为《美育书简》或《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的.迟至1901年,蔡元培在他的《哲学总论》中提到了"美育".但是,中国却是一个美育传统悠久、美育思想丰富的国家.然而,中国的美育传统也有其历史的局限。首先,与席勒的美育理论相比,现代性不够突出,这主要体现在对感性本身缺乏充分肯定,对于美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几乎没有涉及;聚焦道德人格养成,不能全面理解美育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在关注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忽视了美育促进人的创造性发展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在对孩子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美育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美育素养和能力。从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幼教职业法规等方面都对学前教育学生的美育提出了要求,更多的学前教育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学校的美育工作。基于此笔者以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对美育在学前教育院校的现状与相关问题作了一些粗浅思考。
意境理论作为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包含着艺术灵动之境与宇宙人生真相的互渗互溶,包含着虚实相生、时空合一与道艺沟通的深刻内涵,将宇宙创化的生生节奏与音乐化的玄冥艺境紧紧相合,表现出“生命艺术化”与“艺术生命感”在本体层面上的合而为一,成为艺术化人生理想的根本依据。
传统文化进入美育实践,目前可以约略概括三种基本路径,即客观主义路径、绝对主义路径、视角主义路径.三种路径各有特点,又各有值得警惕之处.所谓传统文化进入美育实践的当代性,内涵有三:传统文化一直活在当代社会文化之中,活在美育实践之中,否则,传统文化就是死的文化,美育实践是无内容的美育实践;传统文化的“活”,既可能是自在的,也可能是自为的,美育实践需要将自在性转化为自为性,这正是美育实践的当代意义之所在
作者认为在本科生阶段,以作家作品的讲解和接受为主,同时将文学欣赏和评论的方法论的内容贯穿于其中,要求是能够写出像模像样的当代文学评论;在研究生阶段,讨论文学史,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热点问题;在博士生阶段,切入思想史,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现代中国政治一思想文化思潮的内在关联。这样做也合乎历史的顺序和逻辑的顺序相一致的要求:文学史的最小单位是具体的作品,文学是通过诸多的作品构成其历史图像的。同时,考虑
就人格修养和对中国艺术的贡献而言,李叔同(弘一大师)都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思想史的伟大人物之一.李叔同的人格以及他的人格教育思想在当时及以后都产生了广泛影响.而其艺术教育思想堪称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的典范,同时也构成了弘一大师审美教育思想的最重要方面.作者认为,在弘一大师看来,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完善的人格才能担当起社会的责任,因此,也可以说,艺术教育乃至审美教育是联接社会和个体之间
美育质量测评数据,同时,在监测和收集学生审美发展的数据,不可以脱离学生具体的审美体验活动。也就是说,最科学的美育质量监测,需要让被监测者保持在实际审美活动,实际的审美体验状态中,任何事后专门的脱离审美实际的问卷调查和测验,都可能影响监测结果与结论。因此建议:在美育进行的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表现和审美创造,并通过作业实际审美成果,进行评价与监测.
在中国当代文艺思想中,"艺术真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它既是一个本体论的概念,又是一个价值论的标准.批评家们既用它来指称文学作品的某种品质,又用它作为评判文学作品优劣成败的重要标准.但认真思考,这个概念存在许多问题,有必要重新进行厘清.笔者以为,传统的艺术真实观折射了我国当代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是对生活与艺术的区别问题;然后是过于重视艺术的教育与认识作用,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艺术本身的特质
音乐教育何以能为国家的美育倡导和社会的美育需求贡献力量?本文首先认为,美育与音乐教育两者在目标达成的任务内涵方面具有一致性,立足这一前提,选择一首中国近代学堂乐歌代表作《黄河》,进一步探求通过音乐教育达成美育目标的实施路径。
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工作者乐于寻找艺术教育与美育的联系,要理清这一联系根源在于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异同.将信息论和符号学看作解释同一个现象的两个层面的方法的话,信息论是一种数量逻辑的,而符号学是形式逻辑的。本文的讨论就是从信息论的角度,来分析和初步解释以艺术及艺术传播为载体的美育过程。
蔡元培融汇了儒家人文传统与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既在“美学教育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却是不存在的自由的无阶级社会”上与弗莱心意相通,但在“艺术担当起世界的拯救功能”上与海德格尔等人又天然地契合。蔡元培言孔子思想为“一是毫无宗教的迷信,二是利用美术的陶养。孔子也言天,也言命,照孟子的解释,莫之为而为是天,莫之致而至是命,等于数学上的未知数,毫无宗教的气味,孔子的精神上,毫无宗教的分子”。儒家的君子人格正是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