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构实验:极小世界--天津大学本科生参加“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一届冰雪建造节”的一次雪构尝试

来源 :2018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ddy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冰雪建造节为背景,初步分析“雪构”概念,介绍天津大学参赛队从方案构思到实地建造的全过程,探讨未来雪构在结构和空间方面的更多可能.
其他文献
虚拟现实技术正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建筑设计的教学中.虚拟现实与启蒙阶段的设计教学有效结合,在设计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对设计的推进和优化,其最终成果也可以接受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参观和检验.在实践中发现,虚拟现实最有帮助的方面是帮助形成尺度观念,纠正想象中的透视变形,以及实现体验的自由度和互动等.未来的设计启蒙教学中,要进一步研究虚拟现实应该扮演的角色,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
两项关联与两项对立思考方法是将建筑设计教学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紧密结合的尝试,本文以同济大学建筑系本科三年级城市综合体长题课程设计为例,针对各设计阶段设置一组关联项作为主要研究问题的同时,配合多组两项对立的策略性思考路径,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的积极反应,优化设计构思及深化过程和教学成果.
本文以同济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的“评图中心”教学为例,对于如何在17周的“长题”教学中增加训练的复合性,着力提升学生的认知广度和设计深化能力,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强化中间,延伸两头”的“三段式”教学方法,以“场地认知”为先导,以“空间原理”为主线,以空间体验为辅助手段,并向建构与建造技术延伸,使学生掌握理性的设计方法,并提高对设计全过程的把控能力.
进入新世纪,建筑教育改革的外部动力以及数学教育的内部需求同时集中到了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两方面.因此,有必要在现实主义的观点下重新审视建筑数学课程,探索在其中推行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美的成因和美的标准始终是艺术、心理学、生物学和哲学美学思考和争论的主题,20世纪末随着脑科学和神经成像技术的发展,神经科学家通过实验探究大脑将不同的艺术转换为认知输入、进行认知加工并输出,更清晰地阐释了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所涉及的神经进程的机制,创立了神经美学这门新学科.建筑属于视觉艺术,建筑教育尤其是设计基础教育具备所有艺术教育的特征,遵循艺术创造和审美欣赏的基本神经进程.建筑形态构成作为建筑设计
与AA、Cooper union、TU Delft等学校的本科建筑设计一年级教学相比,国内一年级教学更加注重建筑基础技能训练而忽略建筑思维的养成.旧城新舍教学设计专题尝试在一年级教学中纳入人文社会因素、可持续和道德责任,重点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当前互联网、物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思考新形势下的旧城空间更新模式,分别从居民行为开发、社区文化发掘、居住空间改造、街区建构更新手段四个方面对旧城
本文作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结构建筑学设计课程后续研究,持续关注遵循结构先行原则推导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弥补当前国内建筑学教学中结构意识薄弱以及滞后的不足,以期通过对日本结构建筑学的借鉴与学习,使学生掌握通过合理而高效的结构设计推导并营造空间的设计方法,深刻理解“空间的结构”进化为“结构的空间”的内涵.
以华科大建筑学二年级“儿童之家”设计课题为例,阐述了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课题突破了常规“幼儿园”设计的局限,在较为宽松的场地条件及规范限制下,重点训练学生针对特定使用群体营造空间的设计能力.在设计中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关注幼儿的身体与行为,并以此为设计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严谨的环节控制,引导学生遵循逻辑清晰的设计方法,运用图解手段,由生活事件转化为使用空间,由此深入理解建筑的“群体空间使用”
面对建筑设计教学所面临的“重艺轻技,技艺分离”课题.本文试图以快速建造为设计的出发点,围绕构件化、空间化与部品化三个方面核心教学理念进行研究.旨在提升建筑空间、建筑形态与建筑技术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与教学方法.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的美术教学急需在“建筑美术”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条有学科针对性的基础框架,在与传统文化背景、学科专业、时代三个层面贡献自己的力量.以自然为核心的美术教学探索,试图为工科背景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提供一套可行的美术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