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DR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linp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移动DR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方法: 搜集我院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52例,由两位高年资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盲法阅片,与临床最后诊断进行统计分析比较.52例中,男38例,女14例,胎龄等于小于35周的40例,大于等于38周的12例,单胎31例,双胎15例,低出生体重儿28例.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皮肤粘膜青紫、口唇发绀、呻吟样呼吸、鼻翼扇动等,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有呼吸三凹征、双肺呼吸音减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等.所有病例均行移动DR摄片,设备选用锐珂的移动DR.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鲑降钙素治疗单节段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在我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鲑降钙素治疗单节段脊柱转移瘤的患者16例:男,5例;女,11例;共有16个病变椎体:T11=1,T12=4,L1=7,L2=2,L3=2,平均年龄(58±13.21)年.主要研究指标:术前及术后1天、3月、6月、8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3、6、8月O
目的:探讨经侧单边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操作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行经皮单侧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共358例,在不同时间点分别采用ODI、腰腿痛VAS评分和MacNab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比较手术疗效;测量伤椎恢复高度及观察术后并发症。
目的:研究腰椎脊后神经内侧支的临床应用解剖,指导临床腰痛的治疗。方法:观察12具尸体标本腰椎脊后神经内侧支走行和骨纤维管结构。以关节突、乳突和横突根部为标志,钝性分离,显露脊后神经的内侧支和外侧支,观察脊后神经内侧支走行和骨纤维管结构。并测量脊后神经分内、外侧支处至横突根部上缘的距离,内侧支在横突根部至后正中线和体表距离,骨纤维管中点至后正中线和体表的距离。
目的:探讨X线及16排螺旋CT在小儿DDH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50例小儿DDH的X线及16排螺旋CT表现,其中32例行X线检查,18例行16排螺旋CT扫描并与临床手术对照. 结果:DDH患儿X线发现髋臼窝变浅,发育不规则,边缘毛糙,股骨头发育较对侧小,常出现骨骺缺血坏死.髋臼角明显增大(正常值30°-12°),股骨头骨化中心出现前测得内侧关节间隙(泪滴距)明显增大
会议
目的 探讨在C型臂X线机辅助透视下改善股骨髓内钉远端横锁钉置入困难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将2012年8月至2016年6月期间应用术中C型臂X线机辅助透视压杆位置的方法治疗3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传统闭合复位内固定髓内钉治疗2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3岁(23-56岁);骨折AO分型:32-A型18例,32-B型10例,32-C型2例。对照组男
目的:评价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确诊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随机选择出生在1周到3岁之间120例患者,且全部在住院期间行超声心脏检查然后手术治疗.采用Siemens Definition flash 的双源CT机的Flash扫描模式,准直器128×0.6、层厚0.75mm、层间距0.5mm、螺距3.4.增强使用高压注射器,经头皮静脉注
目的:探讨双侧肩关节DR应力位摄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我院肩关节患者52例,其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15-66岁,平均年龄36岁,所有患者站立双手负重进行DR应力位摄影,采集52幅图像.由4位有丰富经验的影像医、技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和应用价值进行评价. 结果:52例中发现2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锁分离.其中,11例为轻度分离(肩锁关节间隙轻度增宽,正常值为0.3-0.8cm,喙锁间隙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临床及CT诊断要点. 方法:收集有完整病史资料,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CT检查的异位嗜铬细胞瘤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2.2岁.临床以高血压症群为主要表现者13例,平均血压≥160/100mmHg,最高可达235/145mmHg.其中9例为阵发,大小便时发作2例,发作时伴随有心悸、头晕、多汗、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或意识障碍等症状.另外2例,1例无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CD(T)3-D)在骨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采取X线片、CT以及CD(T)3-D进行检查,X片检查为常规正侧位片,CT检查为横断面平扫,三维CT重建则采取多层面重建(MPR)、表面轮廓重建(SSD)以及容积重建(VTRT)技术.CD扫描仪为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6(64)排螺旋CT,CT扫描层厚度为3~4(2mm)mm,重建间隔为2~3(1)m
目的:观察flash模式大螺距扫描在冠脉CTA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更好的减低病人受照剂量. 方法:采用双源CT(Definition Flash),选取Falsh模式与常规后门控扫描成功病例60例,各30例.记录每个病例的扫描范围,年龄,扫描时间,全部采用120KV,CareDose自动曝光,患者心率≤65次/分钟,Flash模式,对比剂50ml,盐水35ml/sec,注射速率4.5m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