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鲑降钙素治疗单节段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观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h76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鲑降钙素治疗单节段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在我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鲑降钙素治疗单节段脊柱转移瘤的患者16例:男,5例;女,11例;共有16个病变椎体:T11=1,T12=4,L1=7,L2=2,L3=2,平均年龄(58±13.21)年.主要研究指标:术前及术后1天、3月、6月、8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3、6、8月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卷表评分(ODI).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及时诊断及最佳治疗的方式。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 共收治4例老年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全部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75岁。入院时均表现单一骨折引起的疼痛,通过仔细查体及影像学辅助检查证实兼有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手术均采取先行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择期进行人工股骨头
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骨肉瘤的易感性关系密切,VEGF相关蛋白作为肿瘤的关键诱导因子促进骨肉瘤的发生.本研究将通过meta分析探讨多个VEGF基因多态性是否与骨肉瘤的易感性相关.方法:本研究检索了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Elsevier Science Direct、Cochrane Library等多个数据库截止2015年4月的VEGF基因多态性
目的:探讨应用三关节融合术手术方法治疗僵硬性高弓足畸形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科自2012年9月至2015年7月针对临床上僵硬性中后足高弓足畸形患者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其中CMT患者8例,5例外伤后高弓足畸形。患者均行走破行、步态不稳。手术采用踝足外侧弧形切口,分别显露跟距、跟骰、距舟关节,清除关节面软骨,经截骨矫形纠正高弓足畸形,改善足外观,纠正为跖行足,手术均采用螺丝钉内固定跟距、跟
目的 观察冲击波治疗腰腿痛患者的疗效 .方法 随机选择 2014 年 1 月至 2015 年 5 月我科收治的腰腿痛患者 100 例分成观察组( 体外冲击波治疗 + 常规治疗 , n = 50) 和对照组( 常规治疗 , n = 50)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分 . 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达90.0%,相比对照组的62.0%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目的 观察医用防粘连膜预防肌腱吻合术后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7 例急性手部屈伸肌键损伤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56 例) 用可吸收医用防粘连膜包绕肌腱缝合端, 对照组(51例) 常规肌腱吻合后不使用可吸收性防粘连膜, 对损伤肌腱均采用5-0 肌腱缝线,均行改良Kessler 修复法, 所有病例术后均行支具或石膏外固定, 1 周后行被动手指功能训练, 4周后拆除支具, 行主动性手指屈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来探讨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我科2014 年1月 - 2015 年12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00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龄18~75岁,平均47.30±9.55岁.突出节段:L3-4共15例,L4-5共136例,L5/S1共49例;采用疼
目的 后踝骨折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发病率为7-14%,采用手术治疗时,其常用的复位方法包括经后外侧入路的直接复位法、以及借助外踝复位和韧带牵引的间接复位法。本研究旨在比较采用这两种方法治疗后踝骨折的影像学和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经筛选后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包括:①后踝累及关节面≥25%,②年龄18-70岁,③术后随访
目的 观察经皮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2014年8月应用经皮内镜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35例;年龄34-78岁,平均61.3岁;手术方式:椎板间入路45例,经椎间孔入路22例;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临床
Osteosarcoma is the most common primary malignant bone tumor in the pediatric age group, and chemotherapy directed by targeted nanoparticulate drug delivery system represents a promising approach for
目的:观察青壮年及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血浆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及丙二醛MDA的水平,并探讨其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8名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符合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和35名未患有骨质疏松的青壮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每位研究对象骨密度检测结果、身体指数以及人口统计学资料.检测每位研究对象血浆中AOPP及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