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格斯物理学中的理,相,数

来源 :中国先秦史学会易道研究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3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学经常说"无常"又说"常".无常是指从相上来讲,常是从理上来说.理往往太抽象让人无法明白,相却又变化多端让人无法把握.科学强调实证性,一种新的理论(理)提出来,往往以数学(数)为手段和桥梁,在人们可以观测到的相上(相)作出一个定量预言,并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这个预言正确性.希格斯理论是关于这个世界从无到有(质量)的产生机制的一个理论。希格斯粒子的发现是理,相,数结合以及实证科学的一次完美体验,也是数以千计的科学家数十年辛勤耕耘的硕果。这中间有很多与易学研究相通之处。如果古老的易学如果能与现代科学相结合,那就有理由相信这将是一次更为完美的体验。
其他文献
文章以创新以此引出文章主要内容,首先阐述了国学新思维的产生依据,突破传统国学主尊儒学的思想桎梏,立足于国学经典结构的重新调整,打破传统学术的门户之见,把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周易》,道家和道教的经典—《老子》,儒家的经典《论语》,医家的经典—《黄帝内经》,兵家的经典—《孙子兵法》等五部著作有机组合在一起,力求建立一个新的国学经典的系统,然后阐述了国学新思维需要解决的思想史上的弊端以及现实中的理论问
认识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是古代哲学的重要问题,也是现代哲学的重要问题.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周易》关于人在世界上位置的认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文章首先介绍了《周易》中的“财成”“辅相”说,不仅人的正常生活,还有自然界生物的正常发育,都需要由人加以干预,才能正常进行。其次介绍了《尚书·皋陶漠》“天工人代”思想,不论理解为君主和贤臣代替上天治理民众,还是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及其变化经过曲折
文章首先是从中国哲学视域下介绍了《周易》中的哲学,《周易》最基本的哲学体系是唯物主义,《周易》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思维能反映存在问题,它就是阴阳之道,讲的就是矛盾与发展的哲学,《周易》具有自发辩证思想。然后介绍了中国哲学视域下《周易》的方法论,通过修身养德,合理想象,得意忘形,天人合一几个主要步骤,即研究人道的对立统一中的阴阳矛盾,达到发展的路径。
文章以文化领域“国学热”现象为背景,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弘扬,引出《易》思维视角启发下的“国学新思维”,首先《易》思维视角启发领悟传统文化经典的真谛,其次《易》思维引导选择性地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再次《易》思维启发以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思维方式思考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然后用新思维重新认识国学经典体系。《国学新思维》运用新的思维方式构建国学经典哲学理论体系,便是在这种《易》思维启发下的
马宝善先生相较于国学传统的“四书”“五经”,提出新的“四书”和“五经”的思考架构,首先可以看出一个对国学主流思想的就所谓国学而传统文化的回顾分析,为使更好地回应发展的诚恳探索。其次,相较于传统的“四书”、“五经”,其所作的思考于国学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是一个更加宽阔的视界。再则,其新的思考中《易》宇宙观→《道德经》自然观→《黄帝内经》生命观→《论语》伦理观→《孙子兵法》运筹观,从这些经典的思想构成并
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总源头,中国精神之总开关.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宇宙观、世界观归根到底是时空观,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可见,宇宙就是空间和时间,世界就是时间和空间.世界狭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宇宙广义指广大永恒自然.物质存在的根本形式就是时空.宇宙观世界观就是时空观.世界观就是观世界,方法论就是论方法.世界的本原和规律曰易道,也称客观逻辑.认识
西汉中后期,也就是宣帝以后,灾异之学大兴,不但影响了政治,也影响了学术及思想.文章通过分析了灾异学说的思想基础——天人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与易学的关系,阐述了易学为灾异之学的理论支撑,揭示了易为"六经之首"的形成原因.
古本《周易》,即西周初年的「文王周公之《易》」久已失传,传世的《易经》是召穆公虎之《易》,它著成于西周后期的共和时代,是一本以百科全书为「体」而以占筮为「用」的「扶危定倾」的治国宝典,曾助成「宣王中興」.对现代世界而言,其最具参照价值,最有警示和借鉴作用的内容之一,就是对有关防腐惩奸,拨乱反正,与时俱进,兴国利民的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针之中肯、精到的阐述.
文章以和与同对举,实与施政管理有关,首先阐述了和与同的意义,其次阐述了任何一种学说,都不是无源之水,必然上有所乘,而史伯和实生物的治道理论实际上和易经有关,然后进行了从观察大自然变化,取得灵感的阐述。
本文先就《易经·乾凿度》求卦主岁术中所载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比较,还《乾凿度》历法概貌,证其为《三统历》与古《四分历》杂糅而成的历法,特适用于象数推步.后旁及帝尧生年、即位年、演纪作历年与文王受命年和各项积年、历元等之考定,承前贤研究的成果,继以演算辨证,去误存真,一拨《乾凿度》历数之迷雾,为《易经》历术体系的建构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