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状病毒属于星状病毒科,为无囊膜、单股正链RNA病毒,是导致动物腹泻的主要致病病原之一。禽类感染星状病毒可以引发家禽肠炎死亡综合征、发育不良综合征、内脏痛风综合征以及致死性肝炎,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世界范围内鹅感染星状病毒发病病例相对较少,仅有少量从死亡鹅胚或腹泻鹅泄殖腔拭子中检测到鹅源星状病毒的报道。2017年2月,山东潍坊某鹅场爆发雏鹅痛风,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鹅,发病鹅场死亡率可达30%以上。死亡雏鹅以心包、肝脏、肾脏表面及关节腔出现大量尿酸盐沉积为主要特征。死亡雏鹅脏器组织利用星状病毒通用引物进行RT-PCR扩增,可见422 bp的目的片段,表明该病毒为星状病毒。采集组织样本经无菌处理后接种鹅胚进行病毒分离,传至第3代后可稳定致死鹅胚,传至第9代次毒价可达5×105.5ELD50/mL。依据扩增的Rd Rp部分序列进行进化分析,可见与TAstV-2和DAstV-2处于同一分支,表明该病毒属于星状病毒科禽星状病毒属,将该毒株命名为AAstV/Goose/CHN/2017/SD01。基因序列分析表明鹅星状病毒SD01株基因组全长为7175 nt,具有典型的禽星状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包括两端非编码区5’UTR、3’UTR及ORF1a、ORF1b和ORF2三个开放阅读框。预测ORF1a含有四个跨膜结构域及核定位信号,并与ORF1b部分区域重叠,该区域包含保守的核糖体移码序列AAAAAAC及茎环结构。3’UTR同时含有s2m基序及30nt的Poly(A)尾。基于衣壳蛋白氨基酸序列遗传距离分析表明,SD01与火鸡星状病毒2型(TAstV-2)、鸭星状病毒2型(DAstV-2)属于同一种,但具有较大的遗传学差异。在实验条件下,将该分离株通过口服、滴鼻及皮下注射等不同途径感染健康雏鹅,感染鹅发病率可达60%,死亡率最高为23%,存活鹅增重显著低于未感染对照组。剖检死亡雏鹅可见内脏表面有明显的尿酸盐沉积,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部分鹅可见脑组织非化脓性炎症。RT-PCR检测结果显示病毒广泛分布于感染鹅组织中,感染后可通过粪便连续排毒,排毒期持续12天左右。本研究首次证明了鹅新型星状病毒在雏鹅痛风中的致病作用,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