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转录非依赖性调控介导镉诱导的肝细胞线粒体动态紊乱

来源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七次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p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抑癌蛋白在细胞损伤和致癌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p53通过在胞核内的转录依赖性通路和在胞质的转录非依赖性通路的两种调控模式,参与外源环境因素诱导细胞应激反应介导细胞毒性和致癌作用.近期发现胞质中p53靶向定位于线粒体的新功能作用,可介导线粒体依赖性凋亡;提示其参与影响线粒体功能从正常转向异常状态的线粒体动态及其质量控制(MQC)有待研究.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作为线粒体分裂的关键因子,其表达和线粒体转位的调控与p53的转录调控作用.已有报道环境污染物镉(Cd)及其化合物的致癌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拟探讨线粒体p53介导的MQC调控在Cd诱导线粒体动态紊乱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材料和方法:利用GEO数据库分析细胞中TP53与DNM1L基因mRNA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CdCl2作用于永生化人正常肝L02细胞,检测p53和MQC相关蛋白水平及其线粒体分布;免疫荧光观察线粒体形态、p53蛋白与线粒体共定位荧光焦点形成,以评价MQC变化与p53线粒体分布的关系.采用p53转录抑制剂(PFT-α)或线粒体转位抑制剂(PFT-μ)观察Drp1的蛋白水平及线粒体ROS的变化;采用GTPase抑制剂Mdivi-1或siDNM1L建立Drp1靶向干预模型,探讨p53表达及其线粒体转位与Drp1的调控关系;采用MG132预处理靶向干预模型,探索Drp1调节p53转位的分子机制.结果:(1)GEO数据(GSE31286)分析,发现重金属处理的HepG2细胞中TP53和DNM1L mRNA呈显著性相关(r=0.589,P<0.05).(2)与对照组相比,CdCl2组细胞中线粒体ROS升高提示线粒体损伤;同时,CdCl2组细胞中p53和Drp1水平升高,且线粒体p53蛋白分布明显增高、与线粒体共定位显著增加,线粒体碎片化和核边聚明显增多,提示线粒体动态和MQC的变化.(3)PFT-α+CdCl2组的p53和Drp1下调、线粒体ROS升高相比于单独CdCl2组,说明p53可以转录调控Drp1.与CdCl2组相比,siDNM1L+CdCl2组细胞中Drp1明显降低,且p53蛋白水平降低;Mdivi-1+CdCl2组细胞线粒体蛋白中p53水平降低、共定位焦点减少;提示Drp1可影响p53蛋白的胞内表达和调控p53蛋白的线粒体分布.(4)与Mdivi-1+CdCl2组相比,MG132预处理使Mdivi-1+CdCl2组细胞的p53表达回升,表明p53泛素化降解调控其在线粒体的分布和Drp1的作用.结论:线粒体p53蛋白经由与Drp1的直接交互作用,参与p53转录非依赖性调控介导Cd诱导的线粒体动态紊乱;为镉暴露的毒性效应和致癌作用提供线索.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慢性氟砷联合暴露对大鼠骨组织BMP-2和Runx2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交互作用.方法 选取SPF级8周龄Wistar大鼠作为研宂对象,按析因设计随机分为16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采用不同浓度NaF(0.0、5.0、10.0、20.0mg/kg)和NaAsO2(0.0、2.5、5.0、10.0mg/kg)单独和联合灌胃染毒,即:对照组(F0.0As0.0组)、低氟组(5.0mg/kg,F5
[目的]喹烯酮(QCT)是中国兰州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制的一类新兽药,具有良好的抗菌、止泻和促生长作用.因此,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畜禽和水产养殖业中.QCT属于喹噁啉类药物,其同类药物中的卡巴氧、喹乙醇等因其具有遗传毒性已被禁用.现有研究表明,QCT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QCT能诱导细胞发生线粒体凋亡,但其分子机制需进一步研究.BAK1属于Bc12家族蛋白,在凋亡诱导下,其能发生构象改变,在线粒体上形成多
电子垃圾回收拆解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健康问题。收集2003~2016年贵屿地区(暴露组)和陈店、濠江地区(参照组)儿童、新生儿及孕产妇的基本信息,包括一般人口学基本资料,健康和妊娠情况,居住地、工种等,以及新生儿出生结局和儿童体格发育等有关指标。
目的:用亚砷酸钠(NaAsO2)处理人肝L-02细胞并构建NaAsO2慢性处理所致人L-02细胞的Warburg效应、炎症反应和恶性转化模型,运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探讨NaAsO2处理对肝细胞lncRNAMALAT1水平的影响及其对Warburg效应的调控作用,并进一步研究Warburg效应和炎症反应在NaAsO2所致肝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背景与目的: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可参与内源性靶基因调节的非编RNA,circRNA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细胞及组织,随着去除核糖体测序技术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circRNA不断被发现。由于环状结构的存在,circRNA不容易被RNA酶降解,因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背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一组单环七肽类化合物,主要由蓝藻中的铜绿微囊藻产生,水华发生时被大量释放进入水体,可通过饮用水或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威胁人类的健康,其相关研究是环境科学和预防医学热点.微囊藻毒素LR(MCLR)是最常见和毒性最大的一种.肝脏是MCLR的主要靶器官,该毒素可引起一系列肝毒性,包括诱导肝细胞凋亡、坏死、肝肿大、肝出血和肝衰竭等.流行病学研究还表明MC
会议
目的:探讨Fas/FasL在肝细胞炎性损伤中的调控机制,为饮用水有机提取物肝细胞毒性机制的完善及阐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固相萃取法提取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物.体外培养L02细胞,将其分别暴露于培养液(空白对照组)、0.1%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对照组)和0.312 5、0.625 0、1.250 0、2.500 0、5.000 0 L/mL饮用水有机提取物(染毒组)中24h、48h、72h.
目的 探讨氟砷联合染毒对小鼠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JNK mRNA、c-FOS mRNA的影响.方法 以小鼠RAW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破骨细胞前体),用含有50μg·L-1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DMEM培养基诱导培养,2天换液一次,诱导4d后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鉴定破骨细胞.
[目的]喹乙醇因具有良好的抗菌和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而被广泛用于饲料添加剂。但其具有明显的蓄积毒性和DNA损伤等副作用,对大多数动物有明显的致畸作用,对人也有潜在的致畸、致突变和致癌危害。本文主要从体内、体外研究p53在喹乙醇诱导的肝毒性和细胞毒性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