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金文與《管子·小問》“洀”字合證

来源 :2017年“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以上合证,我们可以把本文结论撮述如次:清华简《赤(鴼)之集汤之屋》5号筒"?(孰)洀(虍壬)(吾)(弓采皿)(羹)"中的"洀"字,应分析为从水舟声,在简文中当从整理者读作"调",但不应训作"发取",当改训为"调和"、"调制",整句简文意谓"谁调制的我的羹?"三晋货币文中的"洀"字亦当从裘锡圭先生分析为从水舟声,"洀"与"郍"同,均可能是指当时的州邑(在今河南沁阳县)。晋侯苏钟铭文中的"洀"当从李学勤先生读作"周",训为包围或围攻。《管子·小问》中的"洀"当据出土材料中的"洀"读作"周","洀(周)桓"即文献中较为常见的"周旋"、"周还",与"盘桓"意近,均是指桓公乘馼马回旋游走之意。
其他文献
西周早期的作册益卣铭是研究西周礼制风俗的一篇重要出土文献.卣为清代潘祖荫首藏,其铭即着录在潘祖荫于同治十一年自刻的《攀古楼彝器款识》一书下(即第二册)18上,称"父辛卣
从〇在铭文所占空间看,不少只占一字的空间且紧密相接,可以判定它应是一个字。只不过有的器铭此字写得有些舒朗或结构很繁复而使得〇占据两个字的空间,因而看起来像两字。金文中
以上从字形、用字习惯、文例等方面论证了谏簋"△"不宜释作"(嗣)"而读作训"继"之"嗣",而应隶作"嗣"看作是"(乱)"的形近误字,读作训"重"之"申"。下面对西周金文中训"继承"义的"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史蒥问于夫子》篇,按整理者濮茅左的初步整理结果共计十二枚残简,并无一支完简,而据其契口位置等因素乃推论"本篇完简原长约三十七厘米……上、下
现实主义本身在很多方面都与哲学发生着联系,而对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而言,从文化学、精神分析、心理学、认知美学等多个角度的分析和理解,也一定有着方方面面的不足和缺憾。对于
本文讲述了整理者对"气"字的解释并不可取。简文之"气安其往"之"其"字显然是用作代词,整理者盖将之理解为指代"禹",因此才会将"气"读作"乞",训为"取"、"给予"、"求"等义。简文"
本文讲述了这里的"(哀)"字虽与从心衣声的"哀"字异体同形,但实为"文"字之讹。昊镇烽《铭图集成》02311号著录一件(哀)鼎,时代为春秋早期,铭文中昊镇烽先生括注为"哀"的所谓"(哀)
清华简《芮良夫毖》之"五相"凡两见,即所谓"五相柔讹"和"五相不疆",对于"五相"的具体含义,迄今没有让人满意的解释。两处"五相"都在晚近学者讨论比较多的所谓"绳准"一段中:涉及该
本文欲从存在现象学角度出发,将城市传播学与人文主义地理学相结合,做一下跨学科的尝试,即通过剖析移动媒介的技术特性,探讨移动媒介场域下人类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
清华简第三册《祝辞》简1:“(悉)(恐)弱(溺),乃(敦)(执)釆(币)以祝曰:又(有)上巟=(茫茫),又(有)下坣=(汤汤),司湍彭=(滂滂),句(侯)兹某也发阳(扬).乃(芋)(舍)釆(币).”①整理